|
中華經濟研究院主任劉大年。(中評社 鄭羿菲攝) |
中評社台北2月18日電(記者 鄭羿菲)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經貿政策,中華經濟研究院主任劉大年18日盤點對台灣的衝擊指出,台灣自2018年以來,對美貿易逆差大幅增長了386%,來到660億美元,未來10%至20%的“全球基礎關稅”及“互惠關稅”,會是台灣最關心的。另外,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支持補貼政策,而美國藉由《晶片與科學法》承諾提供台積電非常多的補助,未來可能減少或根本不給予補助。
劉大年說道,台灣能做什麼?大概不失改善貿易失衡、增加軍購、增加在美投資。但台灣能否勇敢地向美國提出更多符合台灣利益的需求?而對台灣企業而言,兩岸關係與中美對抗影響會是面臨的最大風險。
劉大年建議,以牙還牙的關稅戰不會是台灣的選項,台灣應對美國的方式,大概不失改善貿易失衡、增加軍購、增加在美投資三項措施。他強調,台灣需要展現差異性才能將衝擊降到最低。需要向特朗普政府說明,對美貿易逆順差有9成來自資通訊產品,這都是美國產業的需要。
台灣工商協進會18日下午舉辦第354場工商講座,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主任劉大年,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英業達董事李詩欽,分別以“從台灣看特朗普的經貿政策”、“產業因應策略”為題演講。由工商協進會顧問梁國新,工商協進會顧問、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郭育仁,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林夏如進行專家與談。
劉大年表示,特朗普對於經貿上的策略,是“對內減稅、對外加稅”,這也是特朗普經貿政策上的胡蘿蔔與棍子。特朗普篤信貿易是零和遊戲,只要不在美國本土生產,只要是買進口商品,對其他國家或地區都是加分。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將公司稅從35%降到21%,而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喊話要將公司稅再降到15%。雖還未有相關政策,但他認為特朗普未來一定會這麼做,特朗普的目的是要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