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8日電/網評:讓城市更智慧一些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吳曉林
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釋放了城市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具有戰略地位的強烈信號。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進入以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新階段。在有限的空間約束下,城市發展面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市民訴求日益多元、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等挑戰。以智慧化賦能城市精細治理,成為引領新階段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城市建設經歷了從技術驅動到系統集成、從單點應用到整體協同的演進,不僅為人民群眾帶來了便捷高效的服務,也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成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注腳。
一批先行城市以智慧化手段破解傳統治理難題,在城市治理上交出了亮眼答卷。北京市依托12345市民服務熱線深化“接訴即辦”改革,在大數據基礎上“算出”群眾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點、治理堵點,服務於城市的精細化管理。上海市率先構建“一網統管”“一網通辦”體系,通過整合數據資源、搭建智慧中樞,實現對城市運行狀態的實時感知、智能預警與高效協同,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深圳市打造“民意速辦”一體化平台,將部門職責細化為4000多項工作並導入平台,平台利用大數據技術精準分析民生訴求,及時掌握民生痛點和隱患苗頭,推動民生訴求服務“像網購一樣透明”。杭州市深耕“智慧社區”,以數字化平台整合資源,為居民提供便捷的物業、養老、鄰里服務,打造有溫度的數字生活圈。煙台市瞄准基層難點痛點,推出“數字鎮街平台”建設,上線智能報表系統,有效破解數據重復填報、多頭報送頑疾,通過信息化手段為基層減負。
這些實踐表明,各類城市通過數字化手段疏通城市治理的毛細血管,在精細分析複雜問題、精準響應民生訴求、護航城市安全等方面取得實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擘畫了“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藍圖。智慧城市建設,是實現這一藍圖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支撐。讓城市更智慧、更聰明,需在更深層次著力。
智慧之根深植於“人民性”的土壤。唯有將人民置於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服務於人的自由發展、安全與尊嚴,數字技術方能煥發光芒,城市才能成為美好家園。無論是城市運行的“秒級響應”、智慧安全的“實時監測”,還是老舊小區數字化改造中對“一老一小”的特別關懷,核心都是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智慧城市的人民性,關鍵在於尊重並激發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一方面,大數據、人工智能要動態捕捉不同群體多元需求,推動服務向“需求牽引”躍升;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將“人民城市人民建”落到實處,積極拓展群眾參與的便捷渠道,將評判權交予群眾,讓群眾從服務的接受者轉變為治理的參與者和評價者,智慧城市建設才擁有不竭的動力。同時,智慧城市建設需要重視數字包容,必須彌合“數字鴻溝”,強化“適老、適小、適弱”化改造,確保智慧服務不落下任何一個群體,技術進步的紅利惠及全體市民。
智慧之力迸發於“組織變革”的驅動。數字技術僅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數字化轉型成功的真諦,在於以技術為杠杆,撬動城市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變革。欲彌合數字技術應用和制度供給間的鴻溝,組織變革乃核心驅動力。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除了破除部門壁壘、夯實數據基座以外,更重要的是運用數字技術釐清各類組織和主體權責,將權責邊界清晰錨定於數字流程,確保每項職責皆“有數可依”。在權責明確後,須同步優化跨部門、多主體協同機制,為多主體聯動建立清晰的規則與響應流程。唯有數字技術與組織體系緊密咬合、協同發力,智慧之力方能沛然奔湧。
智慧之美彰顯於“秩序與活力”的辯證統一之中。智慧城市建設須恪守“發展與安全”並重的原則,各類城市需築牢數據的安全根基,以數字技術賦能城市全域創新、護航城市安全和高質量發展。智慧城市建設還需重視“效率與效能”的統一,城市政府要克服短期衝動,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貫穿於規劃建設與運營維護全過程,以法治化體系、市場化手段降低長期負擔。在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需考慮“局部與整體”的協調。不同城市都在探索智慧城市系統,但數據平台系統大致相同,重復建設帶來大量浪費。可以考慮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為中心,統一接入各城市數據,構建分布式、多中心的區域數字化中樞,推動區域內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協同構建智慧城市的強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