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7日電/據工人日報報道,這種“嘴上喊著環保,身體卻很不誠實”的行為,曾被通報、處理過多次,但在全國範圍看,並未形成預期的警示效應,違規行徑屢屢“換地方、不換招數”。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據4月25日《中國紀檢監察報》報道,日前,中央第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通報了廣西河池市鳳山世界地質公園為項目開發讓路,造成國家級地質遺跡點和部分保護區域土地被違規審批用於礦產和房地產開發,問題十分突出。通報還指出,當地縣委、縣政府亂作為、不作為,無視保護責任,以旅遊開發名義行房地產開發之實。目前,河池市紀委監委已成立調查組,督促指導鳳山縣紀委監委立案查處3人,各項工作正在推進中。
這事涉及地質遺跡的保護。地質遺跡是指地質歷史時期保存遺留下來、可追索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地質現象,如我國四川自貢恐龍化石埋藏地、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地貌等。它們是千萬年或數億年留下的地質歷史事件的記錄,不可再生,是人類了解46億年地球歷史的重要依據。保護地質遺跡的最佳辦法就是建立地質公園。
上述新聞中的地質公園被當地政府與相關經營者以看似合規的手段用於礦產和房地產開發——有明文規定禁止在地質公園保護區域采礦,那麼為了“名正言順”,就出具文件將采挖企業所在區域調出地質公園範圍;在地質公園內開發房地產屬於違規,那麼就以旅遊開發名義進行;未來發展恐受有關規劃限制,那麼就調整規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好一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波“騷操作”之前在安徽、海南等個別地方也曾出現過。如此“耍小聰明”實則是明知故犯,是個別地方追求眼前利益、不顧生態後果的惡劣行徑。
這背後有對生態環境保護範疇的認識不足、觀念落後的原因。比如,對於公眾不太熟知的特殊地質地貌缺乏保護意識,有的地方在保護區內大開採時還振振有詞,“不就是從保護區裡調出一塊地蓋房子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