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也有個別地方、部門故意為之的可能。此番通報點名道姓指出“鳳山縣委、縣政府無視地質公園保護管理要求,以旅遊開發名義行房地產開發之實”,揭露了當地的故意為之。類似的例子還有2018年1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湖南衡陽開展“回頭看”發現,當地為了調整某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刻意隱瞞事實、出具文件“撒謊”,騙取省環保廳的同意。
同時,也有相關地方和部門在工作上把關不嚴、流於形式、失職失責的原因,在制度規章上搞變通,甚至有“我的山頭我說了算”的“地方保護”觀念。
在推進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個別地方沒有把智慧用在“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上,沒有把精力放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上,公然違規與開發者、經營者合謀,讓規章制度“削足適履”,為“洗白”違規行為而“量身定制”方案,在短期利益與綠色發展上做出錯誤選擇。類似教訓讓一些地方在生態保護上付出沉重代價,也讓地方政府形象受到一定損傷。
讓人擔憂的是,這種“嘴上喊著環保,身體卻很不誠實”的行為,曾被通報、處理過多次,但在全國範圍看,並未形成預期的警示效應,違規行徑屢屢“換地方、不換招數”。這種現象值得警惕。一方面,調查問責、糾錯整改必不可少,必須讓違規者付出應有代價,以警示那些蠢蠢欲動的地方,以強有力的監管確保相關地方走出“重創收、輕保護”怪圈,算清經濟賬與生態賬、短期賬與長遠賬,找准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思路。另一方面,要對相關地方能繞開正規程序、隨意“突圍”的地方政治生態,作出深刻反思,補齊相關制度短板。
我國有41個世界地質公園,占全世界總數約四分之一,保護好每一處地質公園,都是在為保護世界地質信息履行責任和義務。同時,切實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依法行政理念,確保我們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不走樣、不變形,不被個別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構建風清氣正、依法依規行事的社會治理環境,是我們共同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