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網評: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
來源:光明網 作者:陳慶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助理研究員)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推動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貫穿課堂教學、科學研究、社會實踐各環節,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台支撐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
在第39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致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具有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於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深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精神基因,是歷代師者用生命書寫的育人史詩。從孔子“因材施教”的杏壇春風,到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的救國實踐;從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的赤子情懷,到黃大年“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鏗鏘誓言,教育家的精神圖譜在歷史長河中舒展生長。這種精神既賡續著“有教無類”的千年文脈,又激蕩著“強國有我”的時代強音。
當人工智能掀起認知革命浪潮,當各類思潮叩擊價值信仰之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教育家精神的指引。智能時代知識的加速迭代,與人文精神失焦形成強烈反差,功利主義蔓延與教育本質異化構成尖銳矛盾。教育家精神恰似燈塔,指引我們在技術狂飆的時代變遷中堅守育人初心,在價值多元中錨定精神坐標。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90歲高齡仍活躍在教育改革前沿,用“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信念溫暖後學;“人民教育家”高銘暄參與創建新中國刑法學體系,在法治教育領域樹起精神豐碑。
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的根基。實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不僅需要基礎設施完善提升“硬實力”,更需精神引領夯實“軟實力”。顯然,教育家精神正是“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引導我們更好回答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而要讓教育家精神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構建起制度供給、實踐創新、文化涵養的立體生態,為這種精神的生長培厚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