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網評:顛覆案被告出獄 維護國安警鐘長鳴
來源:大公網 作者:梅若林
“35+顛覆政權案”其中4名被告昨日刑滿出獄。這些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代價,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整宗案件對香港造成的負面影響並沒有完全消除,對香港依然具有高度的警醒作用。尤其在於,一些人仍然對其抱以同情心態,甚至繼續美化、“英雄化”其所作所為。香港在完善維護國安制度機制後,有今日的局面來之不易,我們更要珍惜大好形勢,更要堅定維護好國家安全,才能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穩健邁向由治及興。
在一段時間以來,香港社會始終有一些聲音,把“顛覆政權案”中的被告視為“受害者”,或美化他們的罪行,將之視作為香港爭取民主的“英雄”、“鬥士”。但現實是,從非法“佔中”、到旺角暴亂、黑暴,這些“受害者”所做的卻是把香港推向暴力深淵,甚至一度想“攬炒”整個香港。他們從來沒有令香港變得更好,也沒有令香港變得更自由更民主,而是在拖香港發展的後腿,對香港造成不能磨滅的破壞。這些人絕非“受害者”,只是為一己私利出賣港人利益,站在港人對立面的罪犯。
不容“英雄化”罪犯
在其出獄之際,其實我們更應該問一個問題:為何這些人,當初會甘願被激進派以至“港獨”勢力騎劫,最後落得如斯下場?個中原因有二。其一,便是投機主義。自2014年非法“佔中”開始,“違法達義”等歪理謬論在香港社會打開了“潘朵拉盒子”,借著學術、自由、民主等包裝,小部分人竟然接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案底會令人生精彩”等歪理。尤其當時不少年輕人深受荼毒,經過國教風波、非法“佔中”、旺角暴亂、修例風波,激進派以至“港獨派”風頭一時無兩,對於當時普遍缺乏年輕人支持的“傳統反對派”來說,其選擇便是向激進派靠攏,以在短期爭取更多的選票。
但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正是“傳統反對派”自我毀滅之路的開始。也許部分人最初還以為可以把激進派的政治能量為我所用,但卻遭到激進派騎劫。當激進派在黑暴中提出“齊上齊落”、“不割席”的時候,“傳統反對派”就已經注定要被綁死在這架朝著懸崖直衝的戰車上。因為最初選擇了與激進派站到一起,反悔就意味會被政治能量反噬,於是只能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黑。這種全無主見,光顧選票到處投機,沒有任何戰略定力的所為,結局就是不但失去原本支持者的支持,也徹底終結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