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鈞呼籲各界以事實即時駁斥“軟對抗”謬論。(圖片來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8月8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軟對抗’其實就如施加慢性毒藥一樣。”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向《大公報》表示,這類行為通過虛假信息、挑撥矛盾等手段,在法律灰色地帶分化社會、動搖官民互信,危害雖非即時顯現,卻可能逐步瓦解國家凝聚力。相較“硬對抗”的明面違法(如黑暴事件),“軟對抗”更具隱蔽性,就如同歷史故事中出現的下毒事件,不容易被察覺,不知不覺間中伏。
張國鈞以電視劇《溏心風暴》角色為例,呼籲各界效仿“大契”以事實即時駁斥謬論,強調對觸法者必執法、法律漏洞將修法堵塞。\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
張國鈞表示,“硬對抗”通常是明刀明槍的攻擊和抵抗,一般而言都是公開的、違法的、有清晰政治目的的鬥爭行為,就如內戰、政變,以及2019年在黑暴期間一連串的毀舖堵路、殺人放火等非法行為。至於“軟對抗”則是一種比較隱蔽的策略,通常會在法律的灰色地帶以不易察覺的手段實施,往往較難用法律工具即時完全杜絕。
他說,在古代權力鬥爭中,武裝政變就是硬對抗事件,而此等明刀明槍的硬對抗在歷史書中可謂俯拾皆是。至於中、西方的歷史中也會看到使用硬對抗以外的方法,下毒暗算便是陰謀者爭權奪利的常見手段。就如歷史故事中出現的下毒事件,毒藥可以無色無味,不容易被察覺,很有機會讓目標人物不知不覺間中伏。
侵蝕國家、政府、人民之間關係
張國鈞形容,“軟對抗”其實就如施加慢性毒藥一樣。當“軟對抗”分子不敢再明刀明槍抵抗時,就以各種似是而非、似有還無的間接手段,如誤導、造謠、發布片面、虛假不實信息等方法,企圖影響或改變社會大眾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在社會上製造混亂和恐慌,造成官民矛盾和激發社會分化對立。“就如在社會的不同環節中暗中‘落藥’,企圖讓社會的向心力在不知不覺間慢慢瓦解。”總而言之,“軟對抗”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的風險未必即時明顯,卻是隱蔽和緩慢地侵蝕國家、政府、社會和人民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