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舟山市嵊泗縣望海公園(圖片來源: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廳) |
中評社北京7月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背倚大陸、雄踞東海,陸域面積衹有10多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卻超26萬平方公裡……獨特的地理區位,豐富的海洋資源,是浙江建設海洋強省的優勢所在。
近年來,浙江牢牢把握海洋這一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率先在全國省級層面成立海洋經濟發展廳,充分發揮聚合統籌職能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聚焦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加快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培育未來發展新動能、構築未來發展新引擎。
科創驅動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水下狹窄空間,仿螳螂蝦機器人能夠實現對動態運動物體的精準跟蹤;在水產養殖車間里,海水蟹可以享受智能機器人精準投喂的餌料。
6月26日,在浙江海洋機器人“場景需求與產品技術”對接交流活動現場,各類海洋硬核黑科技匯聚一堂。由海洋精準感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牽頭研發的首個海洋領域開源大模型——OceanGPT(滄淵)一經亮相,便引人注目。據瞭解,該模型可適用於海洋機器人操控與水下具身智能等關鍵場景,能夠將自然語言指令自動轉化為任務代碼,驅動機器人高效完成水下作業,顯著提升海洋裝備的作業效率。
建設海洋強省,浙江將海洋前沿科技的前瞻布局作為重要抓手,不斷加大深海科學、深海探測、深海材料、深海智能裝備等領域的技術攻關,聚焦水下采集、水中傳輸、水面平台等領域裝備,提升研發和製造能力。
在寧波舟山港區海域的滾滾波濤之下,蟄伏著一條少為人知的“蛟龍”——它就是完全由我國自主研發,首條實際投入商業運行的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不僅創造了單根無接頭最長的世界紀錄,其電力輸送能力更是普通聯網工程的3到4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