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2024-2025“學術成就獎”“公益實踐獎”項目評獎活動昨日在廣州舉行。(圖源:大公報) |
中評社北京3月30日電/據大公報報導,隨著北上求學的港生人數增長,當中湧現出的優秀港生群體亦越來越多。大灣區十大傑出港生2024-2025“學術成就獎”“公益實踐獎”項目評獎活動29日在廣州舉行。主辦方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在當天兩大獎項的候選人中,博士“含量”越來越高,側面反映北上求學港生水準在提升。獲得“學術成就獎”二等獎的港生、目前在中山大學就讀大四的金融學專業的港生張宇軒,碩士已獲劍橋大學的offer,因看好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最終選擇留在香港大學繼續深造。亦有港生北上求學期間一直熱心公益,志願服務時長超過1400小時;還有北上讀藝術的港生,幫助了貴州偏遠山區的聽障小女孩出版了攝影集,讓弱勢人群向世界表達出自己的聲音。
棄國際名校offer 留港大深造
獲得“學術成就獎”二等獎的港生張宇軒今年就讀大四,放棄了國際上眾多優厚的大學offer,最終選擇在香港大學繼續升學。“我很想留在大灣區發展,作為金融學生,看得到國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全力支持香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希望可以結合自己的專長去做一些貢獻。”他表示,香港和內地的學生對彼此認知有一點差距,部分內地學生認為香港學生的學術能力較弱,而香港學生則可能覺得內地教育較為“死板”。“作為學術成就獎的獲獎者,希望我們能在兩地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幫助大家消除誤解、增強瞭解。”
除了學術成就外,北上求學的港生在公益事業方面的熱忱也同樣令人感動。是次獲得“公益實踐獎”一等獎的香港學生譚明麗,目前正就讀於廣州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專業。她在兩年前到貴州一個偏遠山區做社會實踐調查時,發現了一位“不會說話、只會比劃”的小女孩洲媛。原來洲媛患有先天性聽障,學不會說話,但她卻能“無師自通”地通過相機拍攝影像來表達。“她拍的上千張照片中,有很多角度獨特、十分具有藝術性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