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從國際收支結構演變看外資在中國高水平開放發展中作用 作者:尚昕昕(北京),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後
【摘要】國際收支即是一國對外經貿關係的晴雨表,也是其內部經濟金融均衡發展的指示器。改革開放以來,外資在中國經貿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雙順差”的國際收支形勢。隨著中國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的不斷推進,國際收支結構已從“雙順差”逐步過渡到自主平衡。研究發現本土製造業的穩定發展是維護國際收支平穩有序的關鍵。應充分吸取西方產業空心化教訓,堅定不移推進雙循环新發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
理論上看,國際收支的結構性變化反映了一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投資發展階段。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一國的國際收支將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在經濟發展初期,一國往往面臨儲蓄和外匯雙缺口。而外資的流入可以彌補儲蓄缺口,提供投資所需的資金,同時,通過進口先進技術和設備,能夠提升生產能力、促進出口,從而彌補外匯缺口。隨著外資的積纍和技術轉移的深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生產能力逐步提升,出口競爭力增強,其貿易收支、金融項目收支往往均轉為順差,而資本項目收支則轉為逆差化。
一、歷史上看,外資在中國國際收支結構變化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第一階段:國際收支的奠基階段(1978-1993年)。這一時期中國經濟開始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1978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僅為3679億元,在“雙軌制”改革下,外貿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統制貿易逐步向市場經濟下的多元化貿易體制轉變,允許部分企業擁有進出口經營權,激發了企業的出口積極性。在國際收支方面,由於國內產業競爭力較弱,出口產品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附加值較低,而進口需求較大,導致這一時期經常賬戶長期逆差,1980年至1993年平均逆差占GDP的1.2%左右。資本賬戶則以政府借款為主,政府通過借款來引進國外的技術和設備,促進國內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1993年外債餘額達到835.7億美元。
在吸引外資方面,外商直接投資開始流入中國。1979年至1991年纍計直接投資流入僅232億美元,處於起步階段。這些外資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資源,開展加工貿易,產品主要用於出口。雖然外資規模較小,但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為後續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階段:匯率并軌與資本積纍階段(1994-2001年)。1994年,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進行并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確定為8.7:1。這一舉措是中國匯率制度市場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使得人民幣匯率能够更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為對外貿易和投資創造了更合理的價格基礎,有力推動了中國經濟與國際市場接軌。同年,強制結售匯制度建立,企業和個人按規定將外匯賣給指定銀行,銀行再將超出規定額度的外匯賣給中央銀行,形成外匯儲備。這一制度促使外匯儲備迅速增長,從1993年的212億美元大幅躍升至2001年的2122億美元。在匯率并軌初期,穩定的匯率對於增強國內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促進對外貿易的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這一時期,國際收支雙順差雛形初現。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經常賬戶順差與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從1994年的1%穩步提升至2001年的2%。
在吸引外資方面,大量外資湧入製造業,帶來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升級和生產效率提升。據商務部統計,2001年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6萬餘個,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468億美元,同比增長14.9%,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合同外商直接投資金額692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在外商直接投資的推動下非儲備性質金融帳戶也開始出現順差,“雙順差”開始成為中國國際收支的標誌性特徵。
第三階段:國際收支“雙順差”加速擴大(2002-2013年)。自2002年起,中國進入加速發展期,2003年國民生產總值同比增速進入兩位數增長階段,2005年以來,國際收支統計的外國來華直接投資年均淨流入增長至千億美元。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居全球位次從2002年的第26位提高至2012年的第3位。憑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中國在外商直接投資持續流入的推動下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出口規模迅速擴大。中國通過引進外資,學習外資帶來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市場渠道,推動了製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外商投資企業在進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2007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與國民生產總值比例達到10.1%的峰值,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規模占全國進出口總值的比例為57.7%。2002年至2013年,中國外匯儲備從2864億美元增長13倍達3.8萬億美元。中國於2010年成為全球第一製造業大國、2013年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第四階段:新常態下的國際收支和直接投資再平衡(2014年以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國內市場受國際貨幣金融環境變化的影響也愈加明顯。2014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但同年,內外部經濟金融環境出現新變化,美聯儲退出了持續6年的量化寬鬆,中國經常賬戶順差與國民生產總值比例回落至2%。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推進,央行逐步退出常態式外匯市場干預,非儲備金融賬戶波動加大,同時外匯儲備也從接近4萬億美元的歷史高點回落至3萬億美元。
2018年的中美經貿摩擦以及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國際收支穩定和中美雙向投資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不斷提升、外匯市場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外商來華直接投資金融服務持續優化,為國際收支平衡創造了條件。2024年外商股權性質直接投資淨流入728億美元,其中,新增資本金流入909億美元,顯示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基本盤依然穩定。隨著中國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和經貿合作,境內企業積極拓展全球生產布局和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對外直接投資穩步發展,截至2023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分布在全球189個國家(地區),在全球超過80%的國家(地區)有直接投資。對美、歐盟、日、韓等傳統投資夥伴國對外投資存量保持穩定,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員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穩步增加。自此,在國際收支從“雙順差”轉為“一順一逆”的情況下,外商直接投資也為新常態下中國國際收支格局提供了穩定支撐。
從上述四個發展階段可以看出,中國國際收支格局演變離不開外資的參與和作用,而隨著外部環境中國要素禀賦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外貿導向型發展模式動能明顯減弱。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常項目順差同GDP比率由9.9%降至2%以內的合理區間,中國當前的經貿發展模式已從依賴外商的資金和技術,逐步轉向積極主動拓展全球市場,帶動國內資本和技術輸出,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逐漸從貿易和直接投資開放走向包括金融開放在內的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收支結構也已從“雙順差”轉向自主平衡。
二、當前形勢下,中國國際收支和外匯市場穩定面臨挑戰,但長期穩定的趨勢不會改變
(一)關稅威脅叠加全球總需求走弱是影響國際收支穩定的主要因素
當前,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挑起關稅戰,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加劇,多邊主義、自由貿易受到嚴峻挑戰,威脅全球經濟金融穩定。一般地,面對當前的關稅衝擊,一國國際收支和外資外貿可能受到以下三個渠道的風險衝擊:
一是受關稅打壓國匯率對美元波動性上升。匯率短期波動加大,一方面可能影響出口企業利潤;另一方面,在資本與金融賬戶,可能增加外資流出預期,影響跨境資本流動穩定性。2月1日美國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加徵關稅,避險情緒激增。2月3日,VIX指數升至18.62,較上一交易日上漲13.3%。美元指數盤中突破109,同時,受關稅打壓國貨幣出現貶值,墨西哥比索、加元對美元匯率日內振幅分別達到4.9%和2.8%。
二是外需不振和加徵關稅將導致的商品價格上漲將可能對出口帶來雙重壓力。關稅增加直接提升了進口商品成本,導致進口國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變高,叠加近年來全球經濟和貿易增長表現乏力,全球經濟增長中樞下滑,商品和服務出口金額增長放緩,可導致出口訂單減少。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世界經濟呈現總供給、總需求同步走弱特徵。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球加徵“對等關稅”以來集裝箱貨運預訂的高頻數據顯示,海外托運人在過去一年中匆忙向美國發貨,以提前應對貿易戰,但現在卻因過高關稅而驟然間暫停了發貨。
三是當前美國相對高利率環境不利於其他國家吸引外商投資和配置非美資產。在關稅推高通脹的威脅下,美聯儲不斷延緩降息進程,美國持續的高利息環境提高了美國資產的收益率和融資成本,這對其他國家而言,是相對降低了本地資產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高利息叠加關稅威脅導致的匯率和市場預期擾動,非美市場資產吸引力進一步下降。根據聯合國貿發會最新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24年,全球FDI剔除歐洲的投資中轉經濟體後下降約8%。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2025年1月新興經濟體證券組合投資淨流入354.2億美元,同比減少8.5%。
(二)中國國際收支和外匯市場具備保持穩定的基礎條件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彈性增強,匯率對出口企業的影響逐步降低。2025年一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小幅升值0.7%,保持了雙向波動,幣值相對穩定。人民幣匯率對出口企業的影響持續降低。一是由於中國貿易收支幣種逐步多元,2024年貨物貿易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占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的比例超過25%,因此人民幣對美元波動對於以非美元結算的出口影響不大。二是進出口商品類型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對衝匯率風險的作用,出口產品相當部分涉及能源、原材料、半成品等進口,匯率變化可以通過進出口互相平抑。三是中國企業的外匯套保參與率逐年上升,2023年涉匯企業的套保參與率為25.2%,對於這些已進行套期保值安排的企業,可以規避匯率波動風險。此外,當前中國仍在彌補全球產出缺口,外需價格彈性不足降低了人民幣波動對出口的影響。
以製造業為依托的貨物貿易長期保持順差,保證了經常賬戶順差持續處於合理區間。國際上常用的對國際收支平衡的評價標準為經常賬戶平衡狀況,即主要衡量經常賬戶差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是否在合理區間之內。2024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4239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61%,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2.2%,繼續處於合理均衡區間,奠定了中國國際收支保持平衡的基礎。其中,貨物貿易保持較高規模順差,是經常賬戶順差的基礎,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7680億美元,同比增長29%。而穩定的貨物貿易順差是依賴於中國強大的製造業體系。世界銀行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過美國以來,穩居世界首位,占全世界比重超過30%。
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逆差與經常賬戶順差構成了中國國際收支自主平衡格局。一是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擴大和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增長,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的波動性和流出方的趨勢均會提高。2024年中國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逆差4962億美元,其中境內主體對外各項投資增加4838億美元。二是中國長期向好的經濟基本面將持續吸引長期投資的國際投資者,但短期看影響證券投資資金的主要因素仍是境內外利差以及市場情緒。2024年,受市場因素影響,證券投資項下資金淨流出1876億美元,同比上升2.2倍。
三、經驗教訓和政策建議
在當前形勢下,保持製造業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對維護中國國際收支平穩有序和外匯市場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在充分吸取西方產業空心化教訓的同時要把握時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保障中資機構境外交易和資產安全性。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更好支持外資在華展業興業。
(一)吸取發達經濟體產業空心化教訓,維護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出口貿易是一國製造業水平的集中體現,穩住出口就是穩住經常項目收支。經常賬戶差額主要受貨物貿易差額影響,貨物貿易差額反映了一國製造業發展程度,體現了製造業發展在推動出口、增加進口替代等方面的作用。在企業積極布局境外、國際化發展的趨勢下,更應充分認識維護國內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美國的產業空心化就是前車之鑒,歷經多屆政府也難以重建失去的製造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