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人民幣市場匯率相比購買力平價匯率存在低估,而擴大本幣在全球的開放度和增強流通性可以讓本幣升值。考慮到中央政府的杠杆率水平低、國有資產規模龐大且人民幣信用度高,人民幣國際化的空間巨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中國GDP規模為18.9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二,約占全球GDP的18%左右。但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每三年發布一次的《Triennial Central Bank Survey(2022)》,2022年人民幣交易占比7%,是第五大交易貨幣。
在儲備貨幣方面,截至2024年末,人民幣資產約為2496.8億美元,占比2.2%,是第六大儲備貨幣。在國際支付方面,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每月公布的數據,2025年5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占比僅為2.89%,為第六大支付貨幣。而且人民幣支付存在地域方面較為狹小的問題,即人民幣國際支付主要發生在香港,占比超過七成。
美元信用明顯走弱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不難發現,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確實在不斷提高,但仍落後於中國GDP的增速。如果能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會對企業的投資和居民消費行為帶來較大影響,但至少有利於中國經濟更加開放、國內企業在全球投資更加便利、國內投資者資產配置組合更加合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也會更高。
從外部環境看,受所謂“對等關稅”、地緣政治衝突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美元信用明顯走弱,為人民幣加快國際化進程帶來契機。
美匯指數下行,6月初一度跌至97.6,創2022年以來新低,較年初110以上的高點下跌超過10%。根據美銀美林發布的6月全球與亞洲投資經理調查,目前對美元的低配比例已創近二十年新低,59%的全球投資者預計美元在未來十二個月內將走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