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要素跨境流動體現中國經濟新活力
http://www.crntt.hk   2025-03-02 16:31:19
 

  人才雙向流動 賦能共同發展

  人才作為知識和技術的載體,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其流動推動知識的傳播創新,促進技術的轉移應用。

  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以及創新環境不斷優化,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眾多海外高端人才帶著先進技術與理念來到中國,投身於中國的科技研發、產業升級等領域,在中國的廣闊舞台上施展才華。與此同時,中國通過政策支持、企業合作和國際交流等多種方式和渠道鼓勵人才“走出去”,提升其國際視野和專業能力,同時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科技、經濟和文化交流。

  從支持共建國家青年科學家來華進行短期工作和交流,到共同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從實施一批“小而美”的合作項目,到建設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在各方共同參與和推動下,“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機制不斷深化,科研人員往來愈發密切,科技合作成果日益豐碩。

  知識與技能的交流合作不僅能加強人才支撐,也有助於促進各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等領域的互聯互通。從2016年首個海外魯班工坊在泰國設立,到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在非洲多國設立魯班工坊,再到中亞地區魯班工坊的陸續開設,魯班工坊搭建起“一帶一路”上共同發展的“技術驛站”,學歷教育累計培養學生近萬人,實施職業培訓超過3.1萬人次。從實施“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計劃”和“一帶一路”教師成長計劃,到通過開展“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培訓1萬名本土復合型人才……中國堅持“授人以漁”,著力提升非洲國家能力建設,支持非洲國家培育人才。

  通過人才流動驅動知識共享與能力建設,提升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縮小了與發達國家在產業發展水平上的差距,為全球經濟朝著更加均衡、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注入新動力。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研究報告《全球流動:世界互聯互通的紐帶》中指出,當今世界依然保持著相互依賴的格局,通過商品、服務、資本、人員、數據和思想的全球流動彼此連接,沒有哪一個區域能做到自給自足。即使面對近年來的各種巨變與衝擊,全球流動仍表現出強勁韌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