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尼西亞前外長、普拉提亞大學榮譽教授哈桑·維拉尤(中評社 許思悅攝) |
伊朗駐華大使法茲里表示,當前國際秩序正從單極向多極轉型,中等強國已成為全球格局的核心參與者而非邊緣角色。他強調中等強國憑借平衡的外交政策、調解衝突能力和區域影響力,能在東西方與南北方之間架設橋梁,並通過多邊對話、區域合作及人道援助促進全球穩定。法茲裡特別闡述了伊朗作為中等強國的獨特作用:依托連接中亞、中東和印度洋的地緣戰略位置,伊朗在全球能源安全與區域融合中發揮關鍵作用,並通過參與上合組織、金磚國家等機制推動國際體系平衡。針對中東局勢,他認為,外部干預是地區動蕩根源,並提出六項地區大國合作建議:建立包容性區域對話機制、創設本土化集體安全機構、解決貧困等不穩定根源、遵守領土完整原則、深化區域經濟互聯、發展軟實力交流。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楊明傑指出,界定中等強國不應僅依據經濟規模或軍事力量,而應關注其地區和國際影響力、斡旋能力及外交雄心。他認為當前國際秩序正經歷從冷戰後時期向新階段的轉型,面臨三大挑戰:首先在和平領域,超級大國為維持霸權試圖建立由其主導的新秩序,中等國家常被迫服從。其次在發展層面,發達國家軍事援助遠超發展援助,國防預算激增造成全球資源嚴重失衡。最後在技術治理上,人工智能可能被超級大國壟斷成為霸權工具,威脅中等國家自主性。對此他提出三個平衡路徑:一是協調發展與和平的關係,抵制軍事化傾向;二是推動區域一體化與新經濟秩序建設;三是堅持獨立外交政策,在大國競爭中保持戰略自主。他強調中等強國應作為國際原則的捍衛者,應該在混亂調整期的國際秩序中把握合作機遇。
本次討論為理解中等強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提供了多維視角,也為破解當前國際秩序面臨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建設性思路。正如多位發言人所指出,在單邊主義和霸權政治抬頭的今天,中等強國的集體發聲和協調行動,將成為維護多邊主義、促進世界和平穩定的關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