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部黃潤秋部長答問(中評社 郭至君) |
黃潤秋說,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效,人的努力是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去年,生態環境部調整了PM2.5濃度發布的規則,從過去發布整數位調整到小數點後面一位,也正是為了更加精準、更加客觀地反映各個地方在大氣環境治理過程中的精神狀態和治理成效,那就是“0.1微克、0.1微克的去摳”。這些努力成效主要體現在“三個減排”:
第一,在工程減排方面。“十四五”以來,我們謀劃了1.9萬個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大幅度削減了污染物的排放,大家所熟悉的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改造工程、散煤治理工程,去年新增了200萬戶,總量已經達到4100萬戶。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累計完成了9.3億噸,這裡面包括重點工程改造和全流程改造。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在“十四五”已經累計下降15%和11%,超額完成了“十四五”下降10%的目標,有力推動了環境質量改善。
第二,在結構減排方面。這些年,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和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一些高污染排放和高碳排放的傳統產業,產品產量逐漸趨於穩定,部分還有回落。但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在蓬勃興起,這些年可再生能源的新增裝機,連續兩年突破3億千瓦,去年更是達到3.7億多千瓦,總裝機占到發電總裝機的56%,發電量占到總量的35%以上,新能源汽車在市場銷售的占比也超過40%,再加上去年“兩重”“兩新”政策的實施和加持,更加有力推動了結構減排和環境質量的改善。
第三,在管理減排方面。去年相繼開展了29個輪次的“線上+線下”監督幫扶,在涉氣方面就推動解決了8萬多個問題,這其中包括超標排放、偷排直排,也包括弄虛作假的問題。我們還開展了機動車檢驗檢測機構的專項整治,推動了15萬輛柴油重卡的尾氣達標排放。另外,還開展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接下來,我們會繼續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