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未來我們必須接受一個現實:隨著美國在經濟與軍事上集中所有力量全面牽制中國,駐韓美軍的角色變化將成為既定事實。這一動向自然可能與“戰時作戰指揮權向韓國移交”的議題相連接。事實上,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曾是筆者擔任聯合參謀本部議長期間重點審議的事項。盧武鉉政府曾推動於2012年完成指揮權移交,當時採用的是“以時間為基礎(Time Based)”的轉移路徑。然而考慮到韓半島的安保環境及韓國軍方準備情況未臻完善,韓美雙方在2014年將轉移原則調整為“以條件為基礎(Condition Based)”的機制,即:由韓國在滿足特定條件後收回戰時指揮權。韓美雙方就此達成的三項核心條件包括:▶ 擁有足以執行聯合防禦的軍事能力 ▶ 擁有全面應對朝鮮核導威脅的聯盟體系 ▶ 構建符合移交要求的韓半島及區域安全環境。這些條件無一不是極其困難且顯得遙不可及。尤其是在朝鮮核武與導彈技術不斷升級的背景下,這一條件尤其令人棘手,難以應對。關於此問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約翰·丹尼爾·凱恩在今年4月的聽證會上表示:“這些條件尚未充分滿足。”——暗示韓國目前的防衛能力尚顯不足。然而,面對不斷逼近的朝核現實,韓國不可能始終仰賴美國。我們必須為“缺牙也能靠牙床支撐”的局面提前做足準備——這才是真正的居安思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