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10月1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日前受訪稱,台灣生產全球九成先進晶片,有戰略風險,須把部分產能帶回美國。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不只貝森特的言論,包括中美領袖通話對外未提及台灣議題,並傳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取消對台軍援等,美國將台灣“籌碼化”的跡象越趨明顯,中美關係相對轉穩,台灣風險增加。
宋興洲,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學務長、政治系主任、東海大學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東南亞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專長在政治經濟學、比較政府與政治、國際政治、兩岸關係等。
貝森特(Scott Bessent)9月24日接受《福斯財經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台灣生產了全球99%的先進晶片,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有戰略與經濟上的風險,因此必須把30%至50%的產能帶回美國或美國的友邦,例如日本或中東國家。相關說法引起討論。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也在27日受訪時重申,在中國“威脅攻打”台灣狀況下,他會在任內確保四成晶片製造回流至美國,最終目標是美國與台灣各製造五成美國所需晶片,也就是美台生產各半,五五分。
宋興洲表示,上述說法值得關注,其言論背後反映出,美國認為“台灣不安全”,也可能是,美國打算將台灣“籌碼化”的前奏,這一切跡象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中國大陸九三閱兵式之後,因為中國的綜合實力的上升,特別在軍事方面的規模展現,促使美國必須調整在東亞的戰略布局,並且要審慎思考與中國的互動關係,是否要繼續朝戰略對抗的方向邁進,還是要有所轉圜?
宋興洲認為,美國正在改變對中國的互動模式,台灣會變得相對危險,雖然短時內美國還不會“棄台”,甚至仍會藉由台灣去牽制中國,但長期而言,美國很可能會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將台灣的可利用價值一點一滴榨乾,貝森特的晶片說就是一大印證。
他指出,台灣過去作為美國對抗中國的戰略角色,可是一但美國判斷,中國大陸的能力躍進,評估台灣的功能不若以往,就會開始調整對中關係,台灣會成為最後談判的籌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