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履中表示,特朗普宣布以色列與伊朗達成停火協議,只是為美國抽身、切割責任。(照片:翁履中臉書) |
中評社台北6月25日電/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高調宣布以色列與伊朗達成停火協議,自詡為和平締造者,然而不到幾小時,戰火再起,雙方互控對方違約,讓特朗普宣稱的“停火時刻”瞬間破局。對此,旅美學者、國際關係專家翁履中2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這根本是一場“政治表演”,目的並非真正化解衝突,而是為美國抽身、切割責任、塑造特朗普個人外交成績鋪路。
特朗普於周一晚間,透過旗下社群平台“真相社交”(Truth Social)發文宣布,以伊雙方同意停火,並宣稱“和平時刻到來”,但不到半天時間,以色列便指控伊朗發射飛彈導致4人死亡,伊朗則反控以色列停火後發動三波攻擊,雙方各說各話,讓這場“停火協議”陷入信任危機。
翁履中指出,這次所謂的停火協議從頭到尾沒有具體條文、沒有國際簽署、甚至沒有雙方正式公開確認,幾乎是特朗普單方面的宣布,“更像是特朗普式的政治操作,而非真正的外交成果。”
翁履中認為,這與特朗普過去一貫的外交模式如出一轍,先介入衝突、再高調宣布停火或和平進展,接著迅速將責任推給交戰雙方,以創造美國“完成任務、該抽身了”的形象。
翁履中說,這其實是一場“外交脫身劇”,特朗普真正關心的並非戰爭是否結束,而是如何讓美國從中抽身、同時保住自身聲望。
“他要的不是終結戰爭,而是終結美國的責任”,翁履中指出,特朗普這種策略,早在2020年與塔利班的談判、2024年對俄烏衝突的態度上就已出現。他會說“衹有我能讓他們坐下來談”,營造出個人能力強大的印象,但實際上真正的和平機制從未落地。
更令人關注的是特朗普的語言風格。翁履中指出,特朗普在停火破局後,竟批評以色列與伊朗“太荒謬”,還要求以色列“讓飛行員回家”,這類語句更像是電視辯論場上的政治標語,而不是成熟的外交語言。“這是一場為選舉鋪路的表演,不是國際外交協調。”
翁履中表示,特朗普此舉雖可能在短期內討好美國保守選民、塑造“美國不該為別人戰爭買單”的立場,但對於中東局勢穩定與和平未來,幾乎無實質助益。翁履中最後強調,“和平從來不可能靠個人表演維繫,更不可能靠一篇推文締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