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會學者圍繞台灣島內政局、兩岸關係發展態勢、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政策建議發表觀點(主辦方供圖) |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副所長童立群表示,台灣地區與歐盟及歐洲國家的關係(簡稱“台歐關係”)是蔡英文任內的重要“外交政績”。歐盟和許多歐洲國家,看重了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台灣進行意識形態勾連。賴清德上台後,通過所謂“總合外交”策略,以“捍衛自由民主價值”為對外交往工具,與歐洲進行所謂“價值外交”,兜售其“台獨”主張,操作“台灣問題國際化”,嚴重威脅台海和平。
童立群說,可以預估,新一屆歐洲議會涉台決議的核心訴求和立法意圖將更加具有指向性,包括強化與台灣的政治經濟軍事關係,促進提升與台灣當局實質關係,協助台灣爭取國際空間等等。美國開啟特朗普2.0執政後,美歐關係、俄烏戰事、台美關係發生重大變化。從台歐關係來看,歐洲議會的“友台”力道將會持續,台灣與個別歐洲國家取得發展實質關係、取得“外交突破”的可能性仍存。中東歐仍是台灣對歐經營重點地區,尤其是在經濟深度捆綁的情況下,部分中東歐國家與台灣“實質夥伴關係”更緊密,成為台在中東歐甚至歐盟的“據點”。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員陳靜靜表示,日本認為台海形勢關乎其生存、發展和繁榮,日本對台灣的戰略定位是其國家安全戰略的關鍵一環。其主要觀點為,台灣是日本“經濟生命線”上的咽喉、“安全生命線”上的要衝、強化日美同盟的“切入點”以及遏制我發展的“王牌”。日本決策層對這一地區的判斷和認知隨著主客觀因素不同而有所變化,比如國際形勢、台海形勢以及日本國內形勢,因此其政策也在不斷調整,目標和實現手段也有所變化,但是對以上四種“功能”的認定一直存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東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周生升認為,日本與美西方國家在支持“實質台獨”議程上的合作,將更加公開,挑戰和扭曲“兩岸關係現狀”。 周生升說,過去,日本對“兩岸關係現狀”的立場一直較為謹慎,強調“維持現狀”。然而,日本與G7國家聯合提出的“和平確立的領土地位”等說法,暗示其將更多通過扭曲“兩岸關係現狀”來為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提供理論依據。此外,日本鼓吹“台灣問題是國際問題”,不斷強化台灣海峽局勢與全球安全之間的關係,實際是拒絕承認中國處理台灣問題的主權。通過這種言論,尤其是在歐美國家的配合下,逐步推動台灣問題的國際化。與此同時,針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攻擊也越來越公開,甚至學術界也開始提出“一個中國並非不言自明”的觀點,挑戰中國的主權立場。
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執行院長李秘表示,最近討論“武統”的聲音比較多。有學者提出“重啟內戰行動”,有學者開始探討“非和平統一”時的法律和配套措施。特別是在賴清德把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推出了應對“五方面威脅”的“十七項策略”之後,“武統”甚至“急統”的聲音還會更多。李秘表示,從做好萬全準備的角度看,相關的討論都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目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並沒有完全喪失,仍要繼續堅持和平統一的方針,繼續推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胡凌煒認為,2025年乃至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正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不僅表現在台灣內部在賴清德執政後,以強烈的意識形態制訂實施各項政策,引發台灣社會及兩岸關係的激烈動蕩,同時,也表現在特朗普執政後美國對台政策發生重大調整,使得兩岸關係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出現重大變化。在這個背景下,大陸保持自身的健康發展,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對於台海局勢的和平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