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施威全。(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9月24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美領袖19日通話,根據雙方後續釋出的內容,皆並未提及台灣議題,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施威全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對外內容未顯示,不代表雙方沒有談到,最終雙方都無彰顯,有幾個可能,包括文字呈現方式尚在協調,又或者是台灣議題並不是當前中美互動的優先次序。
施威全提到,從美國總統特朗普拒絕批准向台灣提供4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還有未進一步操作“台灣地位未定論”,可以觀察,當前美國並不打算激化與中國的關係,同樣的,這次中美領袖通話,北京方面對外未強調“應邀”通話,代表中方也有意與美方合作,雙方關係趨向穩定。
施威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在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擔任簡任秘書,曾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新北市經濟發展局長等職,現職為網路媒體負責人。
根據新華社報導,9月19日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就當前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坦誠深入交換意見,就下階段中美關係穩定發展作出戰略指引。習近平指出,中國政府尊重企業意願,樂見企業在市場規則基礎上通過談判,達成符合法律與利益平衡的方案。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回應稱,美方將支持雙方團隊繼續磋商,妥善解決TikTok問題,並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感謝TikTok協議的批准”。未觸及台灣議題。
針對本次中美領袖通話,施威全表示,觀察雙方後續對外釋出的內容,都是相對具體,且聚焦在當前中美雙方可以有效解決、達成共識的合作事項,例如TikTok轉移股權問題,同時確認中美領袖可望進一步在APEC會議中會面,種種跡象顯示,美中雙方有意降低衝突,至少從這次對話的情況所呈現的氣氛是如此。
施威全指出,在中美領袖通話前夕,美國在台協會(AIT)忽然拋出“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國務院也確認相關發言,引起不少討論,但最終台灣議題卻沒有在這次對話當中被彰顯開來,耐人尋味。
他說,中美領袖通話時間不短,過程中有很大機率會提及台灣議題,只是在對外公開的內容當中未顯示,有幾個可能,包括文字呈現方式尚在協調,又或者是台灣議題並不是當前中美互動的優先次序,且具有高度爭議,易引起雙方衝突,並不符合當前中美交涉的目標。
至於特朗普拒絕批准對台軍援,施威全表示,從脈絡來看確實是政治舉措,但他認為,只是策略性暫緩,“不是句號”,美國對台軍事戰略部署不會停止,包括台灣議題乃至於安全戰略布局,都是美國與中國博弈時可用籌碼,美方不會輕易放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