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天壇每到假日遊客如織。(中評社 盧誠輝攝) |
中評社北京9月7日電(記者 盧誠輝)北京天壇至今已有605年歷史,原本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如今,天壇已成為遊客到北京的必遊景點之一,每到假日遊客如織,不論是天壇內的祈年殿、皇穹宇或圜丘都擠滿許多遊客到此合影留念。
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壇”,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才改名為“天壇”。天壇占地約273萬平方米,是北京故宮面積的4倍大,也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
天壇內最重要的3座主體建築分別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其中又以祈年殿最為有名也是天壇內最早的建築物。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總高38米,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曾毀於雷火,次年1890年開始重建,1896年完工。
皇穹宇為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存放處,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圜丘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同樣建於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稱為“太陽石”或“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北京天壇布局嚴謹,建築結構獨特,裝飾瑰麗,巧妙地運用力學、聲學和幾何學等原理,在歷史、科學和文化上均有重要意義。1961年,北京天壇被列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