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現場,吳成典接受記者採訪。(中評社 姜宜芃攝) |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實習記者 姜宜芃)4月4日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後,台灣地區新黨第九屆主席吳成典在橋山祭祀廣場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表示,雖然目前兩岸還沒有辦法統一,但我們總期待統一、期待和平。統一是我們的責任,和平是我們的智慧。他也指出,“和平統一”的理念已寫入了新一代新黨人的精神基因。
談及兩岸文化紐帶,吳成典直言中華文化基因與炎黃血脈是兩岸最大公約數,但需正視歷史傷痕——台灣曾被迫與祖國分離五十載,部分在殖民時期成長者因歷史際遇,與祖國大陸失去直接聯繫,故而缺乏認同感,形成身份認知差異。但我們要尊重個體記憶,也要更堅信文明的根脈終將彌合裂痕。
吳成典指出,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民族交融共生,正如陵園碑林中存在的許多外族立碑,儘管它們代表著不同的文明,但共同的文化背景最終熔鑄成“天下為公”的精神共同體。“所以,中華民族偉大就在於這個地方。我們希望這樣的精神能夠延續,不能因為少數或個人的因素影響到發展的大方向。”歷史長河或有支流,但民族復興的主流方向不可逆轉。
回溯大陸發展歷程,吳成典認為,大陸的改革開放締造的不只是經濟奇跡和政治利益,更重塑了社會生活品質。當下大陸街頭巷尾難覓煙蒂,青年自覺守護公共環境,這種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自覺,正是民族復興的深層動力。“雖然目前兩岸還沒有辦法統一,但我們總期待統一、期待和平。統一是我們的責任,和平是我們的智慧。”時間會證明文明的向心力。
吳成典向中評社記者表示,此次參訪團來訪人員多為“首來族“,而非完全意義上的台青。談及他對此次“首來族”來訪收穫的期望,吳成典表示,他相信這幾天參訪團的成員們都很興奮,黃陵的陽光照亮了他們的朋友圈,橋山的柏香也沁入每個人的記憶深處。“我相信,黃帝在地下有靈。”吳成典希望中華民族能夠齊心協力、同舟共濟。“中國人是有智慧的。”他向記者分享道,在美國留學的時候,覺得中國人比美國人要“聰明”很多,但是如何將我們的“聰明”生發出群體的力量是關鍵。中國人的智慧在於化個體才智為集體偉力。當下,從量子計算到高鐵網絡,大陸已展現了文明型國家崛起的範式。因此,我們既要共享成果,讓炎黃子孫都能夠享受到科技的便利,更要傳承推己及人的民族美德與文明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