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楊坤鋒。(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中10月1日電(記者 方敬為)台灣農產品訪問團日前訪美,承諾未來4年對美採購逾100億美元農產品。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副教授楊坤鋒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不斷要求台灣開放農產品市場,但4年百億美元,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而言只是“小意思”,很難換取到關稅調降,台灣反而要承受農業及食品安全風險。
楊坤鋒,日本東京大學農經學科金融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暨社會事業經營學系專任副教授、東海大學國際貿易系兼任教師。曾任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系主任、創新創業中心主任等職。
台“農業部長”陳駿季日前率農產品訪問團赴美訪問,9月17日與美方簽署採購意向書,承諾未來4年向美國購買超過100億美元的黃豆、玉米、小麥與牛肉,規模比過去增加25%,引發討論。“農業部”22日說明,該採購規模是台灣業者“視實際需求自行提出”,政府並未直接出資。
針對台灣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對關稅談判的關聯性,楊坤鋒表示,這份“未來4年採購逾100億美元美國黃豆、玉米、小麥與牛肉”的承諾,從政治與市場兩面看都有其意義,但從經濟籌碼來評估,其在爭取關稅調降上的實際力量恐怕有限。
楊坤鋒指出,台灣對美採購農產品的份額,是否有助爭取關稅稅率調降,有待商榷,但台灣的農民卻勢必要面對外來競爭,台灣在硬質玉米與一般飼料玉米自給量偏低,所以過去政府有鼓勵農民在休耕期種植黃豆、玉米、小麥,以促進糧食自給率,當美國的黃小玉大舉輸台,對台灣本土農業的挑戰不小。
他說,對於有規模、成本較低的美國出口商來說,黃小玉的輸出往往有價格優勢;台灣小面積、多樣化、成本較高的本土生產,很難在價格上與進口雜糧競爭,倘若大量進口流向台灣糧食或加工管道,必然造成本地種雜糧與玉米小農的市場被侵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