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出,這樣的發展讓人憂心,因為當台灣逐漸被納入全球軍火供應鏈,就算社會想要和平,也會陷入結構性的困境。無人機、AI與半導體晶片等科技產業不僅是民生發展的命脈,同時也被納入軍工複合體的供應鏈中,意味著無數台灣家庭與就業將與軍事供應鏈綁在一起,形成無法抽身的依賴關係。
她形容這是一種“黑道手法”,讓台灣即使渴望和平,仍被鎖進戰爭經濟的架構中。
盧倩儀提到,美國的決策並非單純由特朗普或國會等政治人物掌握,而是來自長期深植的“深層政府(deep state)”,其中軍工複合體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無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執政,美國的軍事政策始終指向一個結果,“更多的戰爭”,因為和平不符合這些利益集團的需求。
盧倩儀舉例說,無論在烏克蘭或加沙,美國的行為都顯示,不願衝突停止,因為動盪意味著更大的軍火市場。軍火商衡量戰爭的方式並非死傷人數,而是股票走勢與訂單數量。這樣的邏輯套用在兩岸情勢上,便顯得格外危險,因為台灣自然會成為下一個被利用的焦點。
她提到,中國大陸舉行93大閱兵,目的當然是向美國發出“你真的要打嗎?”的訊號,但即便美國政界不敢輕易與中國正面衝突,但軍工複合體仍會設法製造更多不穩定,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混亂與破壞,而不是一場必勝的戰爭,戰爭輸贏不是重點,重點是軍火商與財團能夠收割利益,這就會是中美之間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這樣的情況對台灣而言格外值得警惕,盧倩儀說,因為在軍工複合體的算計中,台灣正是一塊不能放棄的肥肉。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把控選舉、影響政策、操縱輿論,長期以來塑造出一個依賴戰爭而生的政治經濟結構,台灣若不能認清這一點,將難以避免被拖進衝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