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美國在當前國際戰略中,首要目標仍是維持在西太平洋的優勢,且希望在損失最小化情況下達成。但美國對中國的軍事嚇阻力已大幅減弱,經濟嚇阻也面臨挑戰,外交途徑則成為主要選項。
孫揚明說,美國很清楚自己在西太平洋打不過中國,軍事嚇阻已難奏效;經濟嚇阻效果亦在下降,美國若要重建嚇阻能力,至少還需五到七年,且要經濟穩定發展。他認為,因此外交手段將成為關鍵,美中是否能在這一輪對話中找到新的妥協空間,值得關注。
至於此次通話中“台獨”問題的特殊地位,孫揚明強調,以往是狗咬尾巴,現在變成“台獨”尾巴想咬狗,中方立場很清楚,“台獨”若繼續推進,中方必將出手,美方則面臨進退維谷的局面。
他分析,若美方選擇介入,將意味著中美正面對抗,若選擇不介入,則將影響其在全球盟友中的威信。這正是美國目前最尷尬的地方,看看這次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中方強硬反制後,連日本都保持觀望,未與美方步調一致,顯示美國全球影響力正面臨挑戰。
談到中美元首通話中雙方互邀訪問的安排,孫揚明說,趨勢就是雙方正釋放善意,嘗試搭建溝通橋梁。“當然,這不會是今天釋放善意,明天就擁抱,後天就結婚,雙方仍需經歷複雜的談判過程,但大方向是雙邊搭橋往同個方向走。”
孫揚明指出,反觀台灣仍陷內部政治紛爭,如大罷免運動,在這盤棋局中,台灣根本沒有發言權。以賴清德520就職周年談話避而不談兩岸議題,顯示美方要求台灣不要搗亂,賴則進退失據,乾脆讓兩岸問題從談話中消失。
至於未來中美互動可能走向,中美第四公報的可能性?孫揚明認為,中美第四公報作為籌碼之一,確實在美方的討論範圍內,且如有第四公報,就會是針對台灣問題,畢竟除台灣問題外,中美關係已大致正常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