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屏表示,除了黨內動員,更關鍵的是外部社會是否響應。他觀察到,軍公教團體已有部分自發性動員,新黨等泛藍勢力也在呼籲參與,但工商界、旅遊業者、教師團體等是否會站出來,若這些系統沒有啟動,那就代表社會反應仍停留在同溫層,動員意義有限。
張雅屏也說,比較麻煩的是,國民黨至今未對426活動後的“下一步”提出具體說法,如果只是集合上街,卻不說接下來要幹嘛,這樣的行動就跟當年紅衫軍一樣,空有聲勢,最終只是曇花一現。
他認為,一場真正的社會運動必須具備後續性與目標性,今天要戰獨裁、要倒賴,請問之後怎麼倒?要推動罷免“總統”嗎?那如何推動?這些都得講清楚,否則凱道活動頂多只是對黨內的動員測試,對賴清德的實質壓力近乎為零。
張雅屏說,若要真正對“賴政府”形成壓力,國民黨應計算罷免綠委所需席次,明示目標區域,讓群眾理解罷免綠委目的是為了改變“國會”結構,進而推動罷免賴清德。
因為根據選舉罷免法規定,張雅屏提到,罷免“總統”得先有29席“立委”提案、76席“立委”同意,接著再交由全體公民復決,只要半數以上同意,罷免案就算通過,也就是說要讓罷免賴清德成案,除了現在的藍白“立委”席次61席外,還要加上15席,而這15席正是目前藍營推動罷免綠委的案件數。“要讓人民相信這不只是做樣子,是有機會成案、有機會鬆動政局的抗爭。”
所以現在與白營的合作非常關鍵,張雅屏說,這是必要的選擇,因在現今多元政黨體制下,反對陣營若無法形成策略聯盟,即便罷免綠委成功,也難以在艱困選區勝選補上,國民黨沒有足夠選票,這是結構性劣勢,要靠民眾黨才能突破。
張雅屏強調,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真要展現領導力,就必須具體提出接下來的“作戰計劃”,說明為何上街、如何攻頂、何時行動、何以為勝。因為一個政黨的領導者,不是只應付支持者不滿,而是要帶領群眾走向一個政治信仰與“國家”利益相符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