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的國民黨籍前“立委”陳宜民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 張穎齊攝) |
中評社台北2月27日電(記者 張穎齊)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並稱要對藥品課徵25%甚至更高的進口關稅。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的中國國民黨籍前“立委”陳宜民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台灣政府應評估方案去因應,台灣也可打關稅戰,且雞蛋別都放在同個籃子,除投資更多經費研發新藥,也可重視中草藥開發研究。
台“經濟部”統計處統計,台灣製藥近年出口金額逐年成長,2023年出口值達美金18億元,創歷年新高,年增16.3%,其中以美國為最大市場、占比39.8%約美金7億元、較2022年增加11.9%;其次為歐盟占10.8%、東協占10.5%,日本市場占比10.1%,超越中國大陸9.1%,連續6年正成長。
陳宜民,出生於高雄,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科學博士,現任國民黨智庫“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專長研究癌癥、愛滋病防治和流行病學。歷任“立委”、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長。
陳宜民指出,特朗普關稅戰,很多都是從美國利益考量,且表現給美國選民看,因此會挑些明顯有感的項目去做。美國製造藥品目前打不贏歐洲,所以靠加稅可能會是個途徑,其實藥品本來就滿貴,專利藥更貴,研發過程很辛苦,需花很多經費,學名藥較便宜,印度即可買到更便宜的學名藥。
陳宜民提及,特朗普除想對藥品課稅外,任命的美國衛福部長小羅勃.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也反對打新冠疫苗,對基改食品也很多反對的意見等,面對特朗普的政策,台灣若都還是將雞蛋都放在同個籃子,只說要加強投資美國,那當然是不太好,國際貿易交流、政治考量,都該分攤風險,雞蛋別都放在同個籃子,應與不同的國家合縱連橫,台灣可加入不同的國際組織,用集體力量,再去看如何與美國合作,新加坡就是可好好學習的對象。
陳宜民向中評社說,台灣要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東西,好好盤點、挑選項目與美國合作,而非美國要什麼都照單全收,比如軍事採購就全聽話,這不是很好,台灣應思考如何好好解決問題,比如藥品關稅、藥價可能要受到的衝擊,那台灣即可考慮集體大量採購以利議價、投注新藥研發、開發中草藥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