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2日電/網評:堅持正確史觀 捍衛國際公平正義
作者:陳月明(立法會議員、貴州省政協常委) 來源:文匯網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將在北京舉行。在9月3日舉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是再次肯定“9月3日”的歷史與法律意義,守護歷史真相。
2014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9月3日正式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並在2015年9月3日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以抗戰與反法西斯為主題的盛大閱兵。事實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曾短暫設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但很快便更改回9月3日。這兩者究竟有何區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關鍵問題在於,《終戰詔書》僅是口頭宣布,實際上當時中國部分地區仍有戰鬥。真正國際公認的受降儀式,則是在半個月後的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密蘇裡號戰艦上舉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亦簽字,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律上的正式結束,中國亦終於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直至次日,確認抗日戰爭勝利的消息才奔走相告,傳遍祖國大江南北,舉國歡慶,這是以9月3日作為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歷史緣由。全國人大常委會2014年的決定,是對歷史事實和法律文件的重新確認和強化,旨在正本清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