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林艷:大灣區推動兩岸青年聚同化異大有可為
http://www.crntt.hk   2025-02-06 00:09:53
 
  第三,大灣區有責任有能力走在推動兩岸青年聚同化異的前列

  林艷表示,兩岸青年交流歷經30多年的探索,已從最初的走一走、看一看邁向需要著手解決認同問題的深水區。長期以來,各方普遍對兩岸青年交流的觀察是,短期交流雖然可以產生好感,但難以觸及歷史、文化和政治的深層分歧。如何通過“聚同化異”的方法論,推動建立更深層的價值認同和政治共識,是打破兩岸青年交流天花板的必答題。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兩岸青年交流的先行之地,具備率先探索、帶頭破題的優勢和條件,完全可以當好推動兩岸青年聚同化異的試驗田,為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積累新經驗。

  一是為兩岸青年聚同化異打造“逐夢灣區”。林艷指出,聚同化異的核心在於如何尋找到共同的價值基礎,而兩岸青年交流的歷史實踐經驗表明,基於事業發展的交流最能促進共同語言和價值認同的形成。可見,為兩岸青年共同打造一個“逐夢灣區”意義十分重大,不僅能夠實現個體價值,更能推動共同體的建構,尤其是有助於兩岸青年在創業、創新中合作,透過共同解決問題,深化對彼此文化、制度的理解,逐步形成一種新的價值共識。作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大灣區機遇多、吸引力大,是青年幹事創業的高地。相信港澳青年和內地青年在大灣區“雙向奔赴”的逐夢故事和成功案例也一定會在台灣青年群體中上演,在此過程中,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成為灣區建設的持份者、改革開放的參與者、中國式現代化的受益者。

  二是為兩岸青年聚同化異打造“認同灣區”。林艷認為,制度認同障礙是台灣青年目前存在的一大“異”。由於台灣青年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幾乎一無所知,加之綠營政客長期以“專制集權”來操弄醜化大陸政治體制,“一國兩制”長期在島內也受到污名化,因此台灣青年普遍對“一國兩制”認識不足,對大陸實行的制度有所疑慮甚至是恐懼。她指出,大灣區本身就實行“一國兩制”,生活於此工作於此,可以讓台灣青年親眼見證“一國兩制”的實際情況,實地體會兩種制度如何相伴共生、如何相得益彰,更可以為未來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設計貢獻青年智慧。不僅如此,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允許港澳青年擔任公職等創新性舉措,未來也可面向台灣青年延展,通過讓其實際參與大陸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轉,對大陸政治體制及治理方式有更加客觀深入的瞭解。

  三是為兩岸青年聚同化異打造“融合灣區”。林艷表示,打造“融合灣區”是推動兩岸青年聚同化異的實踐目標,通過事業、文化與價值的多層次融合,最終實現心靈契合。大灣區擁有台胞聚居的先發優勢,為構建這一目標提供了豐富的社會基礎。實踐表明,從“自己人講給自己人聽”出發,可以有效消弭誤解與隔閡,更容易產生共鳴、獲得信任。例如,東莞台商名品博覽會的成功,得益於台商協會的自主組織動員,展現了台胞主體參與的積極作用。大灣區可以積極挖掘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台青、台企,支持業已扎根灣區的台灣社群和組織充分發揮示範效應,當好灣區故事的主講人,形成“傳幫帶”模式,促進更多台灣青年融入灣區建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