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部分外國智庫指出,德國軍工生產長期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問題。技術研發與產品製造進度緩慢,無法快速響應市場和軍事需求變化。過高的生產成本使德國軍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價格競爭力,產業效益被嚴重誇大,實際盈利和發展潛力不及預期。此外,“民轉軍”帶來的人事結構調整問題不容忽視。生產模式和技術需求的轉變,可能導致近半數崗位裁減,大量工人面臨失業風險,使這一舉措在社會層面遭遇重重阻力。
調整軍事戰略布局
德國不僅在軍工建設上動作頻頻,在軍事戰略布局方面同樣雄心勃勃。
近日,德國陸軍發言人宣布,將在4月1日完成組建一支由預備役和現役軍人構成的國土安全部隊,負責保衛境內重要設施,最終兵力將超過1萬人。此舉拉開德國國防軍新年度改革的序幕。2024年4月,德國國防部開啟“自冷戰以來最全面的軍事改革”。目前,德國國防軍正穩步推進擴軍計劃,預計今年內增編3個師的兵力,未來總兵力將達到23萬左右。
今年初,德國空軍在波羅的海地區部署2套“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擔負東歐地區空天安全防衛任務。德國官方媒體借機炒作一系列相關行動,包括在德國設立北約波羅的海特遣部隊指揮部、組建東歐安全援助與培訓計劃指揮部、在立陶宛建設永久性軍事基地等,稱其為“對歐洲安全貢獻的歷史性成果”。
有評論認為,朔爾茨執政以來,在軍事戰略上對美國亦步亦趨,大幅增加國防開支。特朗普重新當選美國總統後,繼續施壓歐洲加大軍事建設投入,德國政府此時大力推進軍事擴張,不乏向美國示好,換取政治支持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