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8月18日電/俄烏戰爭開打3年多,美俄領袖峰會結束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建議烏克蘭割地換和平,並由美國給予安全保障。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表示,烏克蘭若接受“割地求和”,等於承認俄羅斯可以透過武力獲取領土,這對烏克蘭來說,是承認戰敗,然後自願付出代價。
翁履中17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特朗普的立場轉變,本質上就是把談判桌拉回到普丁最希望的位置:讓“領土割讓”成為討論的起點。若烏克蘭因戰爭被迫讓出頓巴斯,即使換來再多“安全保障”承諾,也等同於承認武力可以改變邊界,同樣是給未來的侵略者開了一扇門。
翁履中認為,更關鍵的是,這些保障真的可信嗎?普丁願意把“不再侵略”寫進俄羅斯法律,聽起來是突破,但這個承諾能否真正制衡克里姆林宮?歷史上,俄羅斯早已多次撕毀國際協議,從《布達佩斯備忘錄》到明斯克協議,例子不勝枚舉。當前的提案,很可能只是普丁用來爭取時間、穩固戰果的戰術安排。
“對澤連斯基而言,這不是單純的外交問題,而是生存問題”。翁履中說,烏克蘭若接受“割地求和”,等於承認俄羅斯可以透過武力獲取領土,這會削弱所有歐洲安全協議的基礎。今天是頓巴斯,明天可能是另一個城市,甚至整個烏克蘭東部都要失去。接受這樣的條件,對烏克蘭來說不是和平,而是承認戰敗,然後自願付出代價。
其次,對歐洲盟友而言,這也是一場“信用危機”。如果歐洲在特朗普壓力下默許烏克蘭割地,那麼北約與歐盟所宣稱的“國際邊界不可用武力改變”將淪為空談。歐洲的安全承諾將被徹底削弱,普丁只需一次“成功的恐嚇外交”,便能打破冷戰後的安全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