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甲。(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8月12日電(記者 黃筱筠)針對台美關稅談判,台灣開南大學“國家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文甲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如果要降低關稅,首先是對美開放農業與食品市場;第二,擴大對美軍購,增加防務支出;第三,就是要投資美國本土製造,要直接在美國建廠或拓廠,創造可量化就業與稅收。
陳文甲,日本大阪商業大學地域政策學博士,現任開南大學董事會主任秘書兼“國家暨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國策研究院”資深顧問、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兼任副教授,專長為國際時事評論、國際關係研究、國安戰略研究。
台灣還有可能降低關稅嗎?如果要從20%調降,台灣要付出哪些代價?逼台積電往美國遷移嗎?
陳文甲表示,特朗普雖然是以貿易保護、關稅槓桿為手段,但他決策邏輯還是以利益優先,即便是盟友也必須用實際投資產業與安全合作換取優惠稅率。在科技方面,美國現在所關注的三個戰略面向,一個是供應鏈安全,美國希望在半導體關鍵材料、AI晶片等領域,減少對非美國生產的依賴。雖然台灣晶圓代工具有全球領先地位,但是美國對台灣地緣政治風險,還是很重視。
他表示,特朗普對台灣是有疑慮,畢竟台海關係現在非常不穩定。因此,希望透過稅率談判,促使台灣企業,尤其是關鍵產能可移往美國本土。第二,產業佈局的配合,美國現在也積極要求台積電、美光、英特爾等合作計劃,能夠有更多在美國落地。這不僅是經濟考量,也跟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相關聯。
他提及,第三個層面,要考慮的是國防跟科技共享,因為美國對台軍售與軍事技術合作,已經不再局限於武器本身,而是要去擴展到軍民雙用,比如軍用晶片,還有衛星通信跟量子運算,網路安全防護護等領域。如果台灣在這個技術標準出口規範,有更大幅度向美國開放,那當然就會有助於關稅讓步。接著台灣可能以這個為交換條件,希望降低台灣關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