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人民同文同種,雙方往來頻繁熱絡。而且台灣每年都從大陸獲得巨大貿易順差(按台方統計,2024年對陸順差700億美元,對美順差649億美元;按陸方統計,同年台灣對陸順差1426億美元),大陸亦未如美國那樣借口台灣順差過多而用關稅來惡整台灣。各界因而普遍認為不應“逢中必反”,國民黨也以此反擊民進黨,使得“抗中”路線的動員效應遞減。充分掌握政治資源的賴清德對此不會沒有體察,但為“台獨”計,仍以大陸為敵,三月間更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發佈限制兩岸交流的十七項措施。可見其“抗中”實質未變,且更激進。
至大罷免期間,賴清德的新口號定型,即所謂“反共護台”,以取代疲態畢露的“抗中保台”。針對藍營一向以“中華民國派”自許,賴清德在虎頭蛇尾、敗絮其中的“團結十講”第二講及第四講,均鼓吹“中華民國派反共,台派護台,共同反共護台”。“反共”成為民進黨及其側翼在大罷免中的訴求主題。第二波罷免的投票日為8月23日,賴與民進黨勢必藉當年823炮戰來繼續策動“反共”。
國民黨卻不同於過去駁斥以不應“逢中必反”,近期為了抵制大罷免,同樣主張“反共”,把“反共”作為對民進黨指控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附和中共的防禦手段。既有黨內意見倡導者高聲呼籲全黨“反共”,黨的主事者也強調“真反共”,以撇清被賴與民進黨抹紅。這固然是反罷免策略,卻有朝野“反共趨同”及被賴清德利用之虞,畢竟賴是執政者,朝野一致“反共”時,勢必助長賴清德以獨裁謀“台獨”。
因此,儘管726賴清德丟盔卸甲,仍於當晚揚言這場政治運動“更加確立了反共護台的國家方向”。此話故可視為企圖藉雖敗猶榮來掩飾對其不堪的開票結果,然而,對於任期尚有兩年零九個月的賴清德來說,高舉“反共”旗幟並促在野配合或跟進,將成為其兩岸政策的主軸,以阻撓國民黨原本具有能量的兩岸和平訴求。國民黨須予高度警惕,否則恐在兩岸交流中自綁手腳,也會在賴與民進黨制定更多更緊的兩岸交流限制時,失去制衡力道,從而更加壓縮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