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所有輸美晶片徵收100%關稅,旅美學者公翁履中在臉書發表看法。(照片:翁履中臉書) |
中評社台北8月8日電/美國總統特朗普6日拋出震撼彈,宣布對所有輸美半導體與晶片徵收100%關稅,除非業者願意在美國投資、設廠,否則無法豁免。而旅美教授翁履中7日在臉書發文示警,儘管台積電已在亞利桑那州落腳,看似短期無虞,但對仍仰賴台灣本地生產的中小企業而言,這無異於一場高強度壓力測試。他直言,所謂“關稅豁免”只是特朗普政策中的誘餌,表面讓利,實則藉此強化供應鏈對美依賴,長期恐引發台灣產業結構外移與空洞化危機。
翁履中7日在臉書上指出,特朗普政府針對進口晶片祭出100%高額關稅,同時提供在美設廠企業免稅條件,這樣的政策雖讓台積電目前可憑藉其在美投資爭取到暫時性喘息,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他認為,美方最終追求的並不是讓“外國製造的晶片免稅進口”,而是要整體晶片產業鏈“回到美國本土”。這種政策設計,目的在於逼迫供應鏈向美國傾斜,逐步削弱台灣在全球晶片生產中的地位。
根據AMD總裁蘇姿丰的說法,台積電台灣廠的製造成本比美國便宜5%至20%,即使計入運輸與時程延誤,仍具競爭力。但翁履中質疑,若未來美國修法限定“衹有美國本土製造”的晶片才能享有免稅與政府採購資格,那麼即便品質再好、成本再低,台灣製造的晶片恐怕仍會被排除在市場之外,最終被邊緣化。
更大的壓力來自產業鏈的結構變動。翁履中指出,台積電在台灣所仰賴的高附加價值客戶,包括Apple、NVIDIA、AMD等美商巨頭,若受到特朗普政策誘導轉向美國設廠,將導致台灣本地高階產能利用率下滑,長期恐衍生人才流失、研發外流與資源錯配等問題。屆時,即便台灣有晶圓廠、有技術、有供應鏈,卻可能失去核心客戶與國際競爭力。
更棘手的是,即便目前仍處過渡階段,台積電內部也可能陷入“內鬥式價格戰”。他指出,當自家海外生產的晶片比美國廠還便宜時,若缺乏政府採購保證或補貼支撐,企業在資源配置上將面臨兩難,反而造成整體營運效率下滑,進一步衝擊台灣基地的投資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