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施威全。(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台中8月6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對台商品課徵20%關稅,引發台灣產業恐慌。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施威全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除了稅率問題,其實業者更要擔心究竟“賴政府”提了什麼“附帶條件”?若在談判的過程中,沒有堅守住底線,就只是為了稅率數字好看,而對美國要求照單全收,台灣產業恐怕陷入嚴峻挑戰。
施威全曾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推動者之一,他以當年經驗對照如今“賴政府”在對美談判的過程,強調台灣與美國的關稅談判才是真正的黑箱,該還當年ECFA談判團隊一個公道。
施威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碩士、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在賴幸媛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擔任簡任秘書,曾任“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新北市經濟發展局長等職,現職為網路媒體負責人。
美國白宮7月31日公布對等關稅清單,其中台灣稅率為20%,高於日韓的15%,引發台灣產業界恐慌。賴清德1日宣稱,該稅率未到最後結論,仍會持續談判,爭取調降,並稱“暫時性關稅”不至於過長。但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在3日播出的美國CBS節目“面對全國”訪談中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新宣布的關稅幾乎完全確定,外界不應寄望這些稅率會在不久的將來調降。
施威全指出,賴清德“暫時性關稅”的說詞,顯然未被美方認同。台灣面臨輸美關稅20%衝擊,卻不知政府究竟以何條件與美方交換利益,他認為,“重點在談判過程的不透明”,台灣到底拿什麼去換,從這個概念出發,所謂“暫時性”是不是代表台灣還要拿更多的東西去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