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張瑞雄。(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7月29日電/7月26日登場的全台首波“大罷免”行動,最終以發動方全軍覆沒收場。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張瑞雄29日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指出,這次具有投票權的年輕人,多生於西元2000年後民進黨開始執政的世代。他們對罷團抗中立場並非不認同,但這口號遠不及特朗普、美國關稅、AI半導體等切身利害。政黨若仍是老套宣傳,觀念不改,將離選民愈來愈遠矣。
張瑞雄1958年出生於台南,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台灣清華大學計算機與管理決策研究所博士。曾任台灣科技大學教授、東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東華大學學務長、教務長、副校長,後任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在2022年任期任滿後卸任校長,目前是台北商業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張瑞雄表示,“憲法”第130條明文規定,年滿二十歲者才具備依法選舉之權,這使得這次大罷免的投票資格是回溯至2005年7月26日以前出生者。這條法律成為理解此次罷免全面失敗的重要原因:真正具備投票權的年輕人,很多是出生於2000年後民進黨開始執政的世代。
張瑞雄指出,民進黨自2000年執政至今,除了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執政8年,其餘時段都是民進黨主導政權體制。在一片“抗中保台”主旋律下,這一代年輕人早已耳熟能詳“抵抗中國影響,鞏固台灣認同”。但政治語言若未伴隨實質作為與制度落實,就容易落入“說一套做一套”的批判,這正是罷團訴求在動員選民時遭遇強烈抵抗的根源。
張瑞雄認為,那些具有投票資格的年齡層,伴隨台灣民主深化的過程,他們經歷了太多“美好願景”與“實踐落差”。因此罷免團體拿“抗中保台”號召,對這群選民來說,更多是熟悉已久的政治語彙,而非新鮮具說服力的論述。選民看見這些口號和宣傳,會關注其背後是否具備可信度和制度正當性,而非單純認同旗幟意涵。
張瑞雄說道,這些選民從小在民進黨政績與失誤交織的政治場景中成長,逐漸養成對政黨宣傳敏銳的懷疑態度。若宣傳不夠具體、不夠落地,便會被視為空洞甚至虛浮。而社會動員,更需要的不是單向灌輸,而是可回應質疑、能與中間選民對話的策略脈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