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菲關稅出爐,翁履中預測,台灣關稅落在15至25%之間。(照片:翁履中臉書) |
中評社台北7月23日電/美國宣布對日本商品徵收15%關稅、日將投資美國5500億美元,且開放汽車與農產品市場;對菲商品徵19%關稅,美出口至菲產品則享零關稅。旅美教授翁履中23日在臉書發文分析指出,未來印太貿易談判的合理交換範圍正在成形,而台灣很可能就在這波關稅清單之列;他預出台灣關稅落在15至25%之間,“別幻想有特殊待遇”。
翁履中表示,從美日15%、美菲19%的關稅安排來看,台灣若被列入關稅談判名單,落在15至25%區間的機率極高。這不是突如其來的意外,而是“可預測的風險”,台灣其實早有時間準備。
他提醒,台灣必須放下對“特殊待遇”的幻想,理解美國在全球談判中不會為任何國家破例,哪怕是盟友。特朗普這些動作背後代表的不僅是對中圍堵,更是特朗普式“利益交換”談判邏輯的實踐,已顯示未來印太貿易談判的合理交換範圍正在成形,而台灣很可能就在這波關稅清單之列。
翁履中指出,雖然台灣在地緣戰略上具有重要性,但就市場規模、貿易利益與政治籌碼而言,台灣相對於日本或東南亞,能提供的“交易回報”有限,這也意味著即使美方最終找上台灣談關稅,也未必會給予更優待遇。
面對這場可能席捲亞太的“特朗普關稅風暴”,翁履中認為,台灣重點不在焦慮,而在策略整合與協商機制建立。他指出,過去一年,台灣企業界其實已啟動匯率對沖、成本轉嫁、供應鏈多元化等因應機制,反應相對成熟,這也是台灣能從容應對的重要基礎。
翁履中提醒,下一階段的重點,將是政府如何與產業界密切協商,整合出口補貼、轉單轉產、對外談判與內部轉型的全方位配套,降低衝擊、穩住競爭力。“關稅只是變數之一,真正考驗的,是政府的應變能力與產業的韌性。”
對於台灣政治輿論經常陷入誰打臉誰、誰對誰錯的泥淖,翁履中也點出,現在不是內鬥或情緒化的時刻,而是全體要清楚認識:朋友之間有親疏之分,美國不會特別偏愛台灣,我們也不該自我感動。衹有務實認清自身處境,才有空間在國際大局中爭取最大利益。
翁履中呼籲,台灣需要的是清晰的戰略判斷、冷靜的政府決策與務實的產業合作,不是幻想美方會一路偏袒,更不是靠媒體彼此打臉來推動政策。他說,“面對特朗普這樣的強勢談判風格,我們要有的是準備,而不是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