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麗君。(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7月8日電/美國總統特朗普自台灣時間8日凌晨起,透過個人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陸續公布第一波對等關稅名單,共有14國上榜。日本與韓國最先被點名,將被課徵25%關稅,隨後公布的多為東南亞與東歐國家。不過,引人注意的是,台灣並未出現在首波名單中。據悉有關工業和農業產品敏感項目談判艱難,台灣仍堅守底線。
據瞭解,“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與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已於上周末再度飛往美國,這是10天內第二次出訪,“行政院”則未透露談判進度,只表示雙方持續磋商中。
外傳美國國會議員聽到台灣被課對等關稅並不低,政府繃緊神經。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7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美貿易談判出現僵局關鍵,他研判出於其一台灣政府對美豬、美牛產品非關稅性壁壘管制仍未鬆動;其二是台方不願降低對美進口汽車關稅。
施俊吉認為,台灣在面對美國“最大壓力談判”策略時,須在內部政治壓力與對外經貿利益間取得平衡。倘若協議未果、關稅生效,代價恐由廣大出口業者與就業市場承擔,如此被課徵重稅可能不只限汽車與食品領域,其他出口導向產業如電子、機械、紡織恐受波及,如此公平嗎?甚至對台美經貿關係會造成長遠陰影。
綜合台媒報導,直到上周五,台灣和美方談判仍未結束,試圖在做最後努力,周末傳出談判團隊再度赴美磋商,希望把握7月9日大限最後機會,就艱難工業與農產品條件再磋商。美方已喊話,點名包括台灣在內主要貿易夥伴,若未在7月9日前完成談判,將自8月1日起回復先前公告對等關稅稅率。財長貝森特強調,這並非談判威脅,而是“既定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