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網評:香港無處不旅遊系列
來源:文匯報 作者:馬軼超
生態旅遊於近年普及,本地及外地遊客開始到香港遠離人煙的郊區探索。從表面層面說,生態旅遊能吸引更多元化的旅客,促進本地旅遊業發展。可是在發展同時,生態旅遊也對自然生態造成負擔。
本年國慶黃金周,訪港旅客超過140萬次。當中橋咀島成為旅行團及自由行旅客之熱門景點,擠滿人群。十一當日吸引超過4000人登島。網上有短片拍攝到有浮潛人士踐踏淺水區的珊瑚,更在珊瑚上直立步行。島上還有旅客罔顧法規地生火,棄置垃圾,對本地生態造成破壞。
珊瑚在海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橋咀島是本港珊瑚重要的分布地,如今卻因過度旅遊而超出其自然保護區承載能力。引起社會有關生態保育之關注。
未來,《北區都會區發展策略》中雙城三圈之生態康樂旅遊圈,生態旅遊將成為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支柱。生態旅遊作為香港但政府在吸引旅客訪港時也應從經濟及文化效益和生態保育中取得平衡。除了從人流管理及教育宣傳方面考慮,更可考慮把握生態文化旅遊契機,適量推動景點商業化,造成旺丁旺財,讓旅遊從業人員有所得益,再將部分營收投放於教育宣傳及生態保育中,建立設施及保育正循環,發揮本港生態及文化優勢。
若不再採取相關措施,便會對自然生態造成難以修復甚至不可逆轉的影響,整體社會便可能要付上重大的生態環境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