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網評:美對華的“豆爭”與特朗普的“底牌”
來源:大公報 作者:宇文(國際關係學者)
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帖抱怨中國不買美國大豆,稱這是中國的談判手段。特朗普還把中國不買美國大豆問題歸咎於前任拜登,並承諾將利用加征關稅的收入幫助農民。
抱怨中國、安慰農民、卸責拜登,符合特朗普的性格。不過,這也暴露了美國的“底牌”,因為特朗普的心浮氣躁恰恰犯了談判的大忌:在談判前顯得焦慮不安。這意味著,中國打出的“大豆牌”擊中美國七寸,也讓特朗普方寸大亂。
眾所周知,美國的農業州是特朗普的“鐵票倉”。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依賴對華出口大豆、玉米、豬肉等農產品,中國市場直接關係到當地數百萬農民的生計。一旦失去中國市場,不僅經濟受損,政治支持也將動搖。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轉向南美進口大豆的舉措,正是對美國貿易霸凌的精準反制,它讓美國意識到,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美國的農業可能輸得更慘。
美國“痛感”遠超中國
這場“豆爭”也暴露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嚴重誤判。特朗普政府一度認為,中國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可以通過關稅戰逼迫中國讓步。然而,現實是中國早已實現出口多元化,對美出口占總出口的比例已從2017年的19%降至2024年的不足15%。相反,美國農業對華依賴度卻高達20%以上。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的測算顯示,即使中國對美出口下降80%,其整體外貿也僅減少約10%,而美國農民則可能面臨破產潮。這種結構性的不對稱,決定了美國在貿易戰中承受的“痛感”遠超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