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多國採購的“豹”2A8主戰坦克。 |
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近日,外媒報導稱,受多重因素影響,歐洲裝甲力量發展迎來難得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新挑戰。坦克、步兵戰車等裝甲力量能否維持地面機動作戰的核心地位引發討論,其未來建設趨勢也受到關注。
發展呈現新態勢
歐洲作為裝甲技術發源地與早期實戰應用地區,長期將裝甲車輛視為地面作戰核心裝備。冷戰結束後,因戰略威脅評估調整,歐洲曾逐步縮減裝甲力量投入。近年來受俄烏衝突持續影響,多國重新定位裝甲車輛作用,推動其發展呈現新態勢。
歐洲傳統軍事強國依托既有軍工體系穩步擴充規模。法國以“蝎子計劃”為基礎,推進裝甲力量現代化建設,計劃在2032年前採購300輛“美洲豹”、1872輛“獅鷲”和2038輛“藪貓”裝甲車,目前交付進度已近半。德國則通過持續加大採購力度強化地面裝甲體系,不僅提出購買1000輛芬蘭“帕特裡亞”裝甲車,還宣布投入250億歐元(約合291億美元)採購2500輛“拳師犬”裝甲車和1000輛“豹”2主戰坦克,全面提升裝甲裝備保有數量和質量。
東歐國家憑借密集採購實現裝甲力量快速擴充。東歐多國此前裝甲力量基礎較弱,近年來,通過多份跨國採購合同擴大規模。波蘭加速推進裝甲力量擴充,不僅從美韓採購數百輛主戰坦克,還計劃從本土企業採購1400輛新型步兵戰車及配套支援車。羅馬尼亞將裝甲車輛採購列為發展優先事項,先後從美國採購M1A2主戰坦克、與土耳其達成1059輛“眼鏡蛇”輕型裝甲車採購協議,今年還計劃進一步採購246輛步兵戰車。
部分歐洲國家則根據自身需求推進裝甲力量結構性調整與重建。盧森堡啟動史上最大防務項目,投入26億歐元採購“獅鷲”“美洲豹”等裝甲車。荷蘭扭轉此前“去裝甲化”趨勢,宣布重建坦克營,計劃投入超10億歐元採購46輛“豹”2A8主戰坦克,並增購100至150輛戰鬥通用裝甲車。這些舉措標誌著裝甲力量回歸荷蘭核心裝備序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