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7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今天,我要接受‘大嘥(粵語,意為“浪費”)鬼’的邀請,當一名‘減碳特工’!我知道,出門多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可以減碳。”周末,小朋友波仔興衝衝地跟著媽媽,來到位於香港灣仔的識“碳”館。
“大嘥鬼”,是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推出的卡通形象。“眼闊肚窄”的“大嘥鬼”,是個寓意“貪多吃不了”的“反面教材”,意在提醒公眾避免浪費。“如果我的意見好,‘大嘥鬼’有可能給我回信。”波仔把自己的減碳創意寫下來,寄給“大嘥鬼”。
識“碳”館裡,波仔寄信的舊郵箱也體現了環保節約的理念。識“碳”館的前身,是有著百年歷史的舊灣仔郵政局。改造過程中,保留了郵政局的建築風格及部分舊物,戶外座椅也由廢棄木材再造而成。在這裡,免費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環保教育體驗,包括互動遊戲、導賞團、環保工作坊等,引導市民從日常習慣做起,踐行低碳生活。
當前,香港社會各界正全力推動環保減碳工作,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惜食減廢”已成為香港市民的生活風尚。據悉,香港的碳排放已較峰值減少約1/4。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力爭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國家的“雙碳”目標作貢獻。
一份剩餘食物的回收利用
冬瓜皮製作的飲品、面包屑製作的辣椒醬……前不久,一場以“你真惜食”為主題的創意料理大賽上,這些巧妙利用剩餘食材“變廢為寶”的食譜獲獎。
“大家做蛋糕時,總會有一些蛋糕碎,吃蛋卷也會剩蛋卷碎,如果我們充分利用這些剩餘食材,就做到了環保。”烘焙師傅李先生向大家分享他的創意食譜——用蛋糕碎和蛋卷碎製作的“甜心酥鬆餅”。
“煮完紅茶,茶渣不要丟,再加上一些不完整的蝴蝶酥,就可以變成一種新的美食。”西餅師傅羅先生一邊播放視頻一邊介紹,“動一動腦筋,邊角料也是寶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