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醫療科普不能成為牟利工具
http://www.crntt.hk   2025-09-05 15:08:43
圖①: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第四十三中學,醫護人員給學生們科普正確刷牙方式。(圖片來源:人民日報/人民視覺)圖②:中日友好醫院的醫生在做醫療科普直播。(圖片來源:人民日報/中日友好醫院供圖)
  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近年來,隨著網絡“自媒體”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醫療科普,但醫療科普質量參差不齊。一些“網紅醫生”把醫療科普當成牟利工具,濫用專業權威為自己背書,假借科普名義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甚至直播帶貨。還有人假冒醫生推銷產品,欺騙誤導群眾。

  今年8月,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醫療科普立了“規矩”。《通知》要求,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信息發布傳播行為,提升“自媒體”規範開展醫療科普行為意識,支持專業醫療科普內容生產傳播,防範虛假醫療科普信息誤導公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整治醫療科普亂象,多部門形成協同治理合力,構建全流程監管模式

  “我是一名從業十幾年的康復醫師,分享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知識、中風後的居家康復鍛煉,感謝大家關注……”某直播平台,一名自稱神經康復科醫生的主播穿著白大褂在做科普的時候,視頻右下角突然彈出購買鏈接,某品牌維生素膠囊售價99.9元/3瓶。

  “蕁麻疹吃什麼藥?”某直播間內,一名認證為“皮膚病性病科醫生”的主播還沒有講解完病理知識,就開始上產品鏈接,推薦治療藥物。

  在短視頻等“自媒體”平台,這類“網紅醫生”打著醫療科普的旗號售賣產品的亂象並不罕見。有個別賬號橱窗裡面的商品非常豐富,藥品、保健品、護膚品、口罩、書籍等,儼然成為網絡商店。國家衛生健康委提醒,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互聯網診療管理和廣告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請公眾不要輕信,防止上當受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