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美範圍內,針對強硬移民政策和執法行動的抗議活動今年已經爆發千餘場。洛杉磯、華盛頓等地縱火衝突頻發,國民警衛隊更是多次介入。共和黨借“反移民”敘事強化“白人保守主義”認同,企圖將非法移民塑造為貧富分化、低端崗位競爭的“罪魁禍首”。在差異化執法下,拉美裔成為主要被驅逐對象,亞裔則因“國家安全審查”遭遇定向排查。
恐慌中的“平衡之困”
在經濟層面,美國移民政策收緊與勞動力需求之間的矛盾凸顯。僅以凍結外籍卡車司機簽證為例,美國外籍司機占比18%,本土司機缺口達8.9萬人,運輸行業已然對移民勞動力形成結構性依賴。此輪移民政策的調整對美國經濟的損傷是全方位的。
在政治層面,美國社會的民意基礎與政府政策導向顯著背離。民調顯示,僅40%的美國民眾支持現行移民政策,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在加州等地的強硬執法更是引發民眾普遍抵觸。與此同時,64%的美國人認為保持開放政策至關重要,這直觀反映了民意與政策的鴻溝。從選民結構看,拉美裔人口增速是白人的3倍,其政治影響力持續攀升,而特朗普在該群體中的支持率從2024年大選時的43%跌至32%,強硬的驅逐政策及其引發的普遍恐慌正是關鍵誘因。
在司法層面,美國圍繞“出生公民權”等司法爭議懸而未決。眼下,美國的移民官司不斷,“反轉”頻頻。最高法院對行政令的“部分放行”策略,既未明確為其合法性背書,也未徹底否定,導致各州執行標準混亂,移民治理陷入“法律碎片化”的困局。
此外,新出台的全面簽證審查機制引發廣泛爭議,模糊的“反美”定義遭到多方批評。美聯社指責此舉賦予行政當局過大的“自由裁量權”,美國移民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梅爾尼克則直斥其為新“麥卡錫主義”。強硬移民政策對美國社會信任與國際形象的衝擊不言而喻。
特朗普政府的強硬移民政策,折射出美國面臨的全方位危機。5500萬簽證持有者的個體命運,牽動著美國人口結構、經濟動力、創新生態等方方面面,更可能撼動美國“移民立國”的根基,其最終走向將重新定義美國在未來全球競爭中的興與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