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3當天有七個選區將面臨罷免和公投雙投票。(中評社資料照) |
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作者 歐陽春)8月23日,台灣次輪“大罷免”落幕,民進黨及其側翼團體再次全軍盡墨,七名國民黨“立委”全部保住了席位。加上首輪“大罷免”結果,國民黨“立委”31名“立委”全數勝出,民進黨推動的逆轉“立法院”“朝小野大”局勢的政治運動宣告徹底失敗。
“大罷免”結束後,台灣“立法院”維持原本席次分配: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一年多來“朝小野大”、行政立法權對立的“政治僵局”將持續下去。
很多分析都指出,這兩次投票,是台灣的“中期選舉投票”,是對賴清德和民進黨的“不信任投票”。投票結果也恰好是與賴清德近期的民意支持度下跌至百分之三十三,基本相符,再次印證了民進黨當局是“雙少數政府”。
民進黨及其側翼團體對國民黨“立委”發動“大惡罷”,最主要的“理由”是他們都是“中共同路人”,是雜質,必須清除。兩輪罷免案全遭否決,意味著民進黨“抗中保台”招牌失效。“抗中保台”與多數台灣民眾渴望台海和平、支持兩岸交流的心願完全背道而馳,得不到多數民眾擊支持是意料中事。
台灣政局因民意轉向而翻轉,民進黨失去了政治優勢。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多次談到這一觀點。小笠原欣幸認為,罷免投票早在7月26日定出勝負,7月就已定調“對“賴政府”和民進黨造成重大打擊”;“重啟今年5月停機的第三核能發電廠”公投則實際上是對民進黨政府的非核家園路線進行公決,台灣社會要求執政黨轉變非核政策的聲音占了壓倒性多數。罷免與公投結果形同宣告民進黨過去10年的相對優勢終結,朝野正式進入勢均力敵的時代。
“大罷免”失敗後的台灣政局往何處去?這是眼下台灣最熱的一個話題。明年台灣將舉行縣市首長選舉、2028年則是“總統”大選年,大罷免將對台灣藍綠政治版圖產生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