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樹理故居。(圖片來源:光明日報) |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今年4月,第四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山西太原舉行。作為大會核心亮點,“重讀趙樹理”系列主題活動在三晉大地火熱鋪開:讀書交流分享碰撞思想火花,線上閱讀積分賽點燃參與熱情,“人民藝術家趙樹理展”再現大家風範……20餘場活動,深情回望並重溫趙樹理文學。
今日重讀趙樹理,便是重拾那份“活的靈魂”——它源於人民最真實的生活與情感,最終回歸服務人民、解決現實問題、創造美好生活的實踐。重讀,不僅為重溫經典,更為汲取連接歷史與當下、貫通文學與生活的力量。正如山西省文聯主席葛水平所詮釋的:“當人們今天重讀趙樹理,或許能從中觸摸到文學最本真的力量:它不必高高在上,而應俯身傾聽土地的聲音;它不必艱深晦澀,而應用大眾的語言傳遞時代的脈動。真正的經典永遠生長在人民的土壤裡。”
新中國成立後,趙樹理大部分時間在晉東南農村生活,他認為一個作家應該把生活當作大海。沉在生活之中,是他的寶貴創作經驗,也是他的創作實踐能夠在當下得以運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中國趙樹理研究會會長楊占平看來,趙樹理的選擇,既是為了獲取鮮活的創作素材,更是為了與農民一道尋找擺脫貧困、過好日子的現實路徑。
作為趙樹理的故鄉,近年來,當地將趙樹理作品中化解生活矛盾的具體辦法進行總結提煉,再運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形成“趙樹理調解法”。比如從《三裡灣》作品中,歸納出“常有理”“惹不起”“鐵算盤”“能不夠”“小反倒”“糊塗塗”六個具有鮮明特徵的典型形象。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他們能懂的理,解他們心裡的難,這些方法在工作中使用起來頗有效果。
如今,在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里”,趙樹理的“問題意識”與深刻洞察,正轉化為化解矛盾的“金鑰匙”。
前段時間,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嘉峰派出所民警楊帆遇到了一件看似兩難的事。嘉峰鎮殷莊村宋大姐停在路邊的小轎車,被灑水車司機老劉拉拽水管時,不小心弄上了泥漿。雙方各執一詞,宋大姐拿起手機就報了警。
接到報警後,楊帆用“趙樹理調解法”三下五除二就將難題輕鬆化解,“‘先放氣後說理’,讓宋大姐訴訴委屈;‘先看戲後說事’,和他們嘮嘮上個月鄰村三輪車刮轎車的事兒;‘先算賬後了事’,最後給兩邊算算經濟賬,找到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