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解決好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而糧食倉儲設施水平,直接影響著糧食收儲能力和糧食儲存安全,是實現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目前,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7億噸,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倉容超2億噸,應用氣調儲糧技術倉容超5500萬噸。
初創:條件簡陋,倉儲效率有限
吳子丹是原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在糧食領域工作了一輩子,瞭解並見證了我國糧倉的一路變遷。他介紹,早期的糧倉多是簡陋的土木結構倉房,有些還是由祠堂、廟宇、民房改建而成,每倉容量僅3萬至6萬公斤。這種糧倉僅靠自然通風和簡單的防蟲措施保管糧食,條件差、損耗大、管理不便。而且,還有大量糧食儲存在露天席茓囤(用席子和茓子圍成的傳統圓形儲糧工具)中,蟲害、鼠害更嚴重,糧食損失巨大。
“就拿土木結構糧倉來說,整體結構由泥土、磚石、木材搭建,密封性差,防潮、防蟲能力弱。每到雨季就要擔心糧食受潮發黴、蟲害侵襲。那時的守糧人日夜操心,就怕糧食有閃失。”吳子丹說。當時,浙江餘杭和河北玉田老一輩的守糧人帶頭提出“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口號,創造了許多人工滅蟲、乾燥防黴和防鼠雀的土辦法,盡力減少儲糧損失。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糧食倉儲迎來第一次技術升級。“蘇式倉”成為初代標準化糧倉的代表。第一批國家糧食儲備庫1955年開始建設,採用蘇聯圖紙,單個糧倉面積1000平方米。這種倉型採用磚木結構,多跨木屋架,廒間長50米左右,倉容約2500噸,設計了貫通地溝、天橋,內部安裝皮帶輸送機,首次實現機械化進出糧。
“在當時,‘蘇式倉’是了不起的進步。”吳子丹說。由於磚木結構抗側壓力能力差,糧堆高度僅3米多,被稱為“矮胖子倉”,倉儲效率仍然有限;而且,原設計基於北方氣候,隔熱氣密性不足,也不太適合我國中部、南部高溫高濕氣候下的安全儲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