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你刷到過全紅嬋、孫穎莎、王楚欽賣土雞蛋的視頻嗎?別信,那都是假的。近日,網絡上掀起一波“打假”風浪,目標直指AI(人工智能)克隆聲音亂象。法律專家稱,利用AI倣冒他人身份“帶貨”是違法行為,已侵犯被倣冒者和消費者權益。
“我是你們的嬋寶,有事請大家幫忙,今天讓媽媽先拿出300單老家的土雞蛋,給大家放福利”“大家好,我是莎莎,我為嬋寶家農家土雞蛋代言”“大家好,我是王楚欽,昨天收到嬋妹私信,說她家土雞蛋大豐收,這麼好的土雞蛋不發出去就可惜了”……聽到熟悉的“聲音”,粉絲誤以為是奧運冠軍本人,紛紛下單購買。殊不知,這些都是通過AI偽造,克隆出的名人聲音。
新華社報導,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雲南大學人權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紅春說,利用AI倣冒奧運冠軍“帶貨”的行為,已侵犯了他們的肖像權與聲音權。他強調,該類倣冒行為並非僅針對名人,倣冒任何自然人均屬違法。不法分子選擇名人下手,正是看中其社會影響力和公眾信任,從而更易達成誤導消費者、推銷商品甚至實施詐騙的目的。
“這些行為違反了民法典中‘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等條文。”劉紅春說,以上述為例,商家利用AI偽造聲音,編造故事,推銷商品,已構成對全紅嬋等奧運冠軍聲音權的侵害,被侵權人可以要求商家停止侵權行為、賠償損失與賠禮道歉。
“此舉還侵犯了消費者知情權。”劉紅春說,如果商家誘導消費者購買高價、低質或不存在的商品,且騙取財物數額較大,就觸犯了刑法,涉嫌詐騙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