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網評:弘揚抗戰精神加強歷史教育的幾點思考
http://www.crntt.hk   2025-08-18 13:46:06
  中評社北京8月18日電/網評:弘揚抗戰精神加強歷史教育的幾點思考

  來源:大公報 作者:吳軍捷(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將抗戰精神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綜合中央公開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抗戰精神內涵主要有四個元素:家國情懷;民族氣節;合作精神;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與必勝信念。

  香港抗戰精神內涵既包含上述共性,更有兩個顯著特徵。其一是自覺的國際視野。香港抗戰從一開始就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緊密相連,呈現中英、中美、國共“三國四方”的合作格局。其二是相忍為國、顧全大局的胸懷。作為香港抗戰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以靈活手段團結了一切抗戰力量,日軍投降後,在港中共部隊曾經協助維護治安,其後亦顧全大局撤出香港,北上創建新中國,並為“一國兩制”留下空間。

  因勢利導激發青年愛國精神

  香港抗戰精神的形成有其歷史文化因素:宋末文天祥就在珠江口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嶺南文化的包容與堅韌,為香港在逆境中前行提供底氣。自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以來,香港是中國革命思想溫床,他們倡導的民族大義與擔當精神深刻影響香港人文風貌和社會取向。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獻身精神與組織力,是抗戰力量團結的底層保障;而中外文化多元交融這一香港最大特色,也讓抗戰各方在面對共同敵人時能找到共通語言,增強合作的互適性與黏合力。

  這些歷史文化因素凝聚成了香港抗戰精神的核心“同舟共濟”,“同舟共濟”體現了大家坐在一條船上,利益相關,命運與共,只能團結,韌性拚搏,靈活應變,其中舵手的作用極其重要。抗戰憑“同舟共濟”戰勝侵略者,七八十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改革開放中為祖國作出特殊貢獻,憑的也是“同舟共濟”。未來風高浪急,仍需“同舟共濟”渡過險關,為國家大戰略立新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