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每年7月中旬,北京雨燕開始出發。這種大約相當於雞蛋重量的小型候鳥,將飛過內蒙古、越過天山山脈和紅海,一路到達非洲南部越冬,次年春天再返回北京。
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避開嚴酷的氣候,更好地生存繁衍,候鳥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在飛行中度過,一些候鳥終身飛行長度能夠相當於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一些鳥類的遷徙故事非常動人。科學家曾監測到在北極圈繁衍的斑尾塍鷸,一口氣從美國阿拉斯加直飛上萬公裡到新西蘭越冬,創造了鳥類在空中連續飛行距離的最長紀錄,而這種鳥飛行時消耗的能量是它們休息時的8到10倍。此外,許多鳥類甚至會選擇在飛行過程中捕食飛蟲完成進食。
作為世界上鳥類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有1500多種鳥類,其中候鳥超過800種,占比超過一半。
“候鳥遷飛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食物缺乏、極端天氣、栖息地喪失等因素,都可能對候鳥遷飛安全構成威脅。”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楊亮亮說,每年都有繁殖出生的幼鳥,但有的候鳥種群數量一直上不去,說明在遷徙過程中損耗率很大。
為了增加候鳥遷徙途中的安全性,按照它們經過的路徑集合,全球劃分了9條候鳥遷飛通道。其中有4條經過我國,分別為西太平洋遷飛區、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中亞遷飛區以及西亞—東非遷飛區。
在楊亮亮看來,遷飛通道就像高速公路。“但這些通道不是封閉的,落到地面是一處處栖息地,就像一個個‘服務區’,候鳥遷徙途中需要利用這些‘服務區’進行短暫休息和補充能量,因此保護途經栖息地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