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是11月15日在緬甸仰光拍攝的圓月。(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8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竊思人生斯世,要做個模範人物。”這既是緬甸愛國僑領梁金山在90歲高齡時寫下的對子孫後輩的告誡,也是他奔波一生的人生總結。
 
   從早年困苦,到他鄉立業,梁金山的成長堪稱艱難。正因如此,當他成為一方巨富後,仍心懷桑梓,不僅平日裡慷慨助人,還出資修橋,便利家鄉與外界往來。抗日戰爭期間,這座橋也成為滇緬公路上的咽喉要塞。
 
   抗日戰爭期間,梁金山發出“國亡即家敗”之呼,為支援抗戰奔走,甚至不惜變賣家產,籌集抗日物資。直至晚年,梁金山仍以一己之身,奔波於家鄉建設。
 
   近日,梁金山之女梁有玲接受採訪,講述心目中的父親,還原梁金山波瀾起伏卻甘於平凡的一生。
 
   奔走他鄉
 
   1882年,梁金山出生於雲南保山的一個小山村,三歲時,他的父親去世,母親只得獨自一人撫養梁金山四兄妹。
 
   母親的辛苦被年幼的梁金山看在眼裡,7歲時,他已經開始上山割馬草,賣給馬隊做飼料,換得微薄收入補貼家用。
 
   臨近邊境,當地人多有外出赴緬甸打工謀生的情形。1900年,18歲的梁金山也為了家中生計,開始赴緬做工。
 
   “他這一路上十分艱辛,幫人趕馬、做碼頭工人、做火車司爐,什麼活計都做,直到最後到了邦海銀廠做礦工。”梁有玲說,在她小時候,父親梁金山常在家中的火塘旁,一邊烤火,一邊給孩子們講他當年的經歷。
   |